昨天,终于迎来三伏天的末伏。
但短期高温仍将持续霸屏,很多城市还得在“上蒸下煮”的模式里继续挣扎!
在夏秋交替的时节,多雨闷热的天气常让人出现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
这类症状往往都会被认为是中暑,但其实很多疾病早期的症状都和中暑比较像,难以区分。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如果出现中暑症状,要尽快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脱离中暑环境,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并防止并发症。
而如果是“假中暑”的话,就要采取专门的救治措施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夏季经常发生的“假中暑”。
01低血钾症低钾血症与高温有密切关系,夏天食欲不振,导致人体日常钾元素摄入量偏低。
若又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活动,大量出汗,就会使大量钾离子随汗液丢失,引起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的最大危害在于会导致心脏传导阻滞、节律异常,严重时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低钾血症和中暑症状十分相似,如出汗、乏力、胸闷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四肢乏力的程度,低钾血症主要是四肢酸软无力,尤其是下肢最为明显。
平时难以划分乏力的严重程度时,可以从看体温和进食情况进行判断,低钾血症体温基本正常,而中暑者体温会异常升高。
低钾血症病情不严重时,及时补充含钾饮料和食物,症状可明显缓解,但中暑不会因为进食而有所缓解。
预防低血钾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食疗,香蕉、茶水的含钾量都很丰富,也便于携带,是两款不错的补钾良品。
最近这段时间,不妨多吃些瘦猪肉、鳝鱼、海带、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这些食物也能有效补钾。
02心梗“假中暑”中最严重的当属急性心肌梗塞,部分心梗的症状与中暑相似,检查时需注意区别,防止发生混淆,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在高温季节,心梗和中暑都是高发疾病,两者有多种相似之处,如胸闷、大量出汗、脸色苍白、乏力等。
但是心梗症状多为胸前疼痛,感觉胸口又有一个大石头压着。
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如冷汗、面色苍白、乏力、恐惧、恶心呕吐等。
中暑出的汗是因为天热,出汗部位常在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而且出汗的同时,皮肤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心肌梗塞发作时,出汗部位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部位,出汗时皮肤温度相对较低,即俗称的“冷汗直冒”。
如出现疑似“中暑”情况,及时将患者转移至通风处休息并进行物理降温治疗,期间症状若不会好转,医院诊治了。
毕竟心梗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
夏季是心梗的高发季节,人体大量的出汗,水分的过量流失会导致血液黏稠,特别是50岁以上且本身有此类疾病的,更应加强防范意识。
03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很有可能会伪装成中暑,它们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急性阑尾炎比起中暑有个更加突出的特征,那就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虽然开始都是腹中疼痛,但是阑尾炎的疼痛会在几个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处。
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送医就诊。
04乳酸性酸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的早期临床表现也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个并发症,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血乳酸水平升高而引起的乳酸性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会由早期临床表现逐渐发展到皮肤潮红、烦躁不安,以致发生昏迷。
乳酸是葡萄糖氧化供能这条代谢途径上的产物,当患者患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疾病时,葡萄糖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乳酸。
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苯乙双胍会加重乳酸的堆积,表现为疲乏无力、厌食、恶心或呕吐等。
所以,夏天如果出现了“中暑”症状,正在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经常规处理后症状不能缓解的人应考虑到该病,医院就诊。
05写在最后的话
在夏季高温季节,不要因为出现恶心、头晕、乏力等症状时就以为是中暑。除了上面几种疾病外,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也是恶心、头晕、乏力。
因此,在高温季节遇到身体不舒服,要注意观察身体症状,区分“真”“假”中暑,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同时,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不要长时间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
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过量食用冷饮和冰冻食物解暑。
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编辑:田曼彤
资料来源:经七纬五、武汉医视界、医院、医院、信阳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