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主席的女儿,自小生活在主席身边,父亲

李敏与李讷

  

  年的中秋节,在延安毛泽东的住处,除了洋溢着团圆的喜庆气氛外,喜得小女的欢悦,也笼罩在这座小院里。

  女儿李讷刚刚满月,毛泽东在中秋节这天,医院各科室主任以上的医护人员到家里做客,以感谢医护人员在这一个月里对李讷的照顾。

  那一年,毛泽东已经47岁了。

  对于已经接近天命之年的人,又有了一个小女儿,除了喜悦,连带着多年戎马生涯,对前几个子女亏欠的父爱,都注入到了这个新生命的身上。

  女儿母亲本姓李,加之毛泽东战争年代用过李德胜这个化名,于是博学的毛泽东,便引用“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句古训,给小女儿取名“李讷”。

  医院,年李讷在这里出生

  

  李讷的降生,给这处小院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而和毛泽东之前的数位子女比起来,李讷又是唯一的,从小就生活在父亲身边的孩子,并且一直陪伴父亲到自己的青年时代。

  所以,和哥哥姐姐们比起来,李讷是极其幸运的。

  而她在小时候,也成了父亲身边的一个开心果。

  延安当时有专门的儿童保育院,专门负责抚养烈士的子女,以及那些日常工作繁忙或是在前线打仗的革命者的孩子。

  李讷渐渐长大,也可以送到保育院抚养,不过,毛泽东还是让女儿留在了身边。

  虽然幼年时候,免不了因为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事情,让毛泽东有些手忙脚乱。

  李讷与毛泽东在香山

  

  但这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给征战多年的毛泽东,营造出了难得的家的环境。

  虽然有时候忙乱,但毛泽东喜欢这种感觉。

  看着孩子一天天在身边长大,他前半生支离破碎的父亲梦,终于通过小女儿,得以串连和缝补在了一起。

  李讷渐渐长大后,她就成为了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秘密武器”了。

  那时候,毛泽东一旦工作起来就进入忘我境界,以至于吃饭和睡觉都不分时间。

  身边工作人员多次规劝,已经收不到什么成效。

  这时候小李讷出马,往往能出其不意地让父亲从紧张的状态中,获得片刻轻松闲暇的时光。

  毛泽东教李讷读书识字

  

  渐渐地,只要毛泽东一连工作很长时间不休息,工作人员便会把李讷找来。

  而只要女儿站在身边,无论毛泽东当时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

  这时候,父亲要么会牵着女儿的手出门散散步,要么就在屋子里和女儿玩上一会儿。

  每次散步的时候,毛泽东就会给女儿天上地下、古今中外讲很多故事。

  这样偶尔的闲暇时光,既让毛泽东得到了些许休息,也让女儿有了和父亲的相处时光。

  毛泽东与女儿李敏、李讷在香山

  

  抗战胜利那年,李讷长成了5岁的小姑娘。

  在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整个延安城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

  在毛主席住的窑洞前的土坡上,人们扭着大秧歌,5岁的李讷被一众叔叔阿姨抱来抱去,她和大人们一样,也融入到了这欢庆的氛围中。

  那个时候,她和父亲毛泽东之间有了只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

  她叫父亲“小爸爸”,而她则是父亲毛泽东眼中的“大娃娃”。

  5岁之前,渐渐懂事的李讷,在“小爸爸”身边,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

  而当李讷渐渐长大后,一种全新的生活出现在了她的眼前——她要跟随父亲进行转战了。

  李讷与父亲毛泽东以及哥哥毛岸英

  

  那是年的春天,6岁多的李讷并不知道,因为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虎视眈眈,她和父亲,就要离开延安这个熟悉的家了。

  由于延安的局势陡然紧张,党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以便更灵活地和胡宗南的部队展开周旋。

  那时,中央各机关以及其他部门的同志都已经陆续撤离,延安每天遭受的轰炸也愈发频密。

  而毛泽东则是,一直等到几乎全部的机关撤离完毕后,才动身离开延安的。

  长征结束以来,他和中央的同志们,已经在延安生活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如今就要离开了,他的内心会有很多的不舍。

  面对前线已经传来的隆隆炮声,毛泽东带着李讷出发了。

  小时候的李讷和父亲在延安

  

  他告诉女儿,听听枪炮声,再看看敌人飞机的轰炸,这对你的成长,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3月18日,毛泽东一行最后撤出了延安。

  李讷也开始了生平第一次昼夜不断行军的生涯。

  有公路的地方,她就在父亲的怀里,一路颠簸着前进。

  待到夜晚行军,尤其是越往北走,道路交通状况越差的局面下,她只能靠大人背着走了。

  孩子小,根本不能骑马,有时候她就趴在父亲的背上,有时候就趴在警卫人员的背上。

  若碰上夜里行军,这样走着走着,她也就在大人们的背上睡着了。

  年,毛泽东、毛远新、李敏和李讷

  

  随后,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又找来一副架子,每次行军的时候,把李讷用绳子绑在架子上,然后再由战士们轮流背着架子。

  小小的李讷,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行军的艰辛,这一切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随着军事行动的展开,孩子留在毛泽东身边已越发不便。

  于是这之后,李讷在其他同志的带领下,转移到了山西的兴县,和父亲有了短暂的别离。

  虽然在陕北和敌人周旋,但毛泽东依旧记挂着女儿。

  在发给邓颖超以及康克清的电报中,他还特意提起,女儿在兴县被李若同志照顾很好。

  一直到当年秋天,毛泽东才和女儿在黄河岸边的南河底村相聚。

  李讷与父亲在中南海

  

  这半年多的分别时间,应该是李讷的成长过程中,和父亲分别最长的一段时间。

  而这短暂的分别,反倒加深了父女之间的感情。

  此时的李讷,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但是战争依旧在进行,根本没有固定的学校。

  于是,从年的10月份开始,平时负责照顾李讷的韩桂馨同志,因为是高小毕业,所以又担负起了教李讷识字的任务。

  而父亲毛泽东只要有时间,也会给女儿讲解和教授一些诗词。

  不过大多数的时候,由于毛泽东工作繁忙,教育李讷的任务,就都交给韩桂馨了。

  李讷还向父亲保证,以后一定好好学习,绝不淘气。

  

  毛泽东则笑了,好好学习是应该的,不过淘气嘛,稍微的顽皮一些也没什么不好,反倒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正是在父亲营造的宽松环境下,李讷才能健康成长。

  进了北京城后,李讷终于结束了私人家教式的学习生活,到育英小学开始正式念小学。

  因为学校距离家较远,这时期的她,已经没有机会天天和父亲在一起了。

  每到星期天的时候,李讷便回家有一次,和父亲的团聚,让她感到十分的开心快乐。

  从中学开始,李讷和父亲毛泽东小时候天天呆在一起的情况,就变得相对较少了。

  毛泽东怀中的小女儿

  

  女儿长大了,平日里都在学校度过,而毛泽东的工作又忙,每每想起女儿的时候,他都以书信的方式和女儿进行着交流。

  15岁那年,父亲已年过花甲。

  在父亲生日的时候,她想亲手给父亲制作一件生日礼物。

  一开始设计了好多种,她都觉得不满意,看着父亲的生日一天天临近,李讷就用丝线和硬纸片做了一个小小的书签。

  她知道平时最爱看书,那用着女儿亲手制作的书签,就仿佛能每天看到女儿一样。

  书签做好之后,毛泽东正在睡觉,于是他就让卫士把书签转交给父亲。一并送给父亲的,还有女儿的一封信。

  毛泽东与李讷

  

  李讷在这封不长的信件中,说了自己为何要送父亲礼物,而后又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热爱和期盼之情。

  女儿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跃然纸上,对年过花甲的毛泽东来说,这就是最好的人生慰藉。

  除了李讷给父亲写信之外,毛泽东也会在百忙之中,用书信的方式和女儿交流。

  那是在李讷18岁的时候,她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吃药不见好转,需要进行手术。

  李讷自幼体弱多病,小时候有一次打针的时候,针头不幸断在肉里,从那之后一直没有取出来。

  医院经过研究,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

  毛泽东与李敏、李讷、毛远新在香山

  

  医院院长计苏华,外科大夫王历耕以及内科大夫吴洁三个人主刀。阑尾炎的手术很顺利,不过寻找针头的手术却有些麻烦。

  由于时间太久,针头在体内早已发生了位移,医生们一直未能找到确切的位置。

  最后还是用X光一边透视一边手术,才将针头从体内取了出来。

  但李讷从小身体就柔弱,再加上是在无菌室外操作的,手术之后发生了感染,李讷高烧不退。

  毛泽东对女儿的情况十分牵挂,医院亲自探视,于是在年的2月3日这天,父亲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李讷在父亲的怀抱中

  

  信中,做父亲鼓励女儿,一定要用自身的意志,去克服一切困苦,尤其在生病的时候,只要意志坚定如初,病情就会很快好转。

  在信中,毛泽东还抄录了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毛泽东的意思十分清晰,就是要女儿建立起一种顽强的意志,只要具备了这份意志,不管是面对疾病,还是人生中其他艰难险阻,都能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势头去克服。

  这封信,是毛泽东一生中,写给女儿李讷最长的一封信。

  作为一个父亲,他在信中四次提到意志,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一个父亲对女儿人生之路的指引。

  他希望女儿能够战胜病魔,更应该建立起一种大无畏的人生信念,战胜自己。

  李讷和丈夫王景清

  

  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之情,一直贯穿毛泽东的始终。

  李讷在手术后的第二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这与父亲平日对她的教导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北大在西郊,距离中南海很远,李讷要想回家,就只能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

  卫士长李银桥觉得这样不行,李讷毕竟是个女孩子,来回路上都不安全。

  于是在有的周末,他就瞒着毛泽东,派人开车去把李讷接回来。

  除此之外,李银桥有时候还派人,给李讷偷偷送一些奶粉、饼干等食物。

  童年时代的李讷和父亲

  

  这些情况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三令五申不能搞特殊化,别人家的孩子能够自己回家,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行?要想自立,首先从独立的生活做起吧!

  在父亲的直接干预后,李讷此后回家,要么自己骑车,要么挤公交回来。

  外界谁都不知道,毛泽东最疼爱的小女儿,过的也是如此平民化的生活。

  李讷上学的那几年,正好赶上了全国最为困难的时期。

  在家里,毛泽东主动削减了自己的饮食定量,平时吃饭都只吃青菜。

  但是每次女儿回来,他都要千方百计让厨房尽量准备一些吃的,毕竟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会好,当父亲的,省下来给女儿吃,这都是浓浓的父爱。

  李讷在西柏坡

  

  除了在生活上严格要求女儿之外,学习上,毛泽东日常也给女儿制定了一系列的读书计划。

  他让女儿通读《水浒传》,之后再通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除此之外,古典的诗词他也希望女儿能够多读。

  毛泽东还专门将自己选编的诗词打印成册,分别送给李讷以及李敏,希望她们能够多读并且熟记于心。

  大学的课程毕竟不同于中学时代,课业繁重之外,学校还会专门让学生读很多本专业内的著作。

  这些大部头的书学起来,让李讷感到吃力。

  于是她便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能给她讲讲读书的事情。

  年,李讷回到韶山

  

  那时候的毛泽东,正在杭州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于是他给女儿回信,谈了一下自己的读书感想。

  毛泽东告诉女儿,读书要由浅入深,慢慢积累,不可一蹴而就。

  尤其是很多专业性的著作,更应该去精读、细读和慢读,不要总是想着能马上搞通,只有一点点去积累,才能把学问做好。

  在其后的大学岁月中,李讷始终牢记着父亲对自己有关学习的教导。

  尤其在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又有很多机会亲耳聆听父亲的教导。

  李讷和王景清

  

  只是对李讷而言,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哪个儿女不想和父母相随一生呢?

  但是在人世间,每个人都要面对父母的故去。

  36岁那年,李讷终其一生仰望的父亲走了。

  父亲的过世,对李讷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才从过去的痛苦中渐渐走了出来。

  年,在丈夫王景清的陪同下,已过不惑之年的李讷,走近了韶山冲,走到了父亲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家乡。

  韶山的一草一木,虽然和李讷小时候的记忆并不重叠,但是触摸着一件件实物,她仿佛能透过灵魂深处的联系,与父亲进行隔空的对话。

  李讷与父亲毛泽东在延安

  

  触景生情的李讷,在参观过程中不禁失声痛哭。

  她儿时有关父亲的一切回忆虽然是在延安,但是在韶山,也有着始终跟父亲割不断的根系在蔓延。

  她会想起小时候,父亲和自己一起玩过家家。

  自己和一帮小孩用木棍和泥巴盖房子,父亲也会饶有兴致地蹲下来,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

  这些不可磨灭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李讷的内心深处反倒更加清晰。

  而站在韶山冲的老屋跟前,就仿佛看到了父亲毛泽东那高大的身影。他那高大的身躯,仿佛永远能给女儿遮风避雨。

  毛泽东一生,给儿女们写过很多书信,李讷是其中写得最多的。

  延安枣园,毛泽东故居

  

  据统计,仅在年到年期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给小女儿写了8封信。

  作为一个父亲,浓浓的爱女之情永不消散。

  而女儿对父亲的热闹和追思,亦是亘古不变。这份父女之情,将穿透时空,回荡在岁月曲折的长河里。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wc/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