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黄久佐从浙江考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专业,8年后,医学博士毕业,他选择成为了一名整形外科医师,医院整形外科工作。
从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纳入清华大学招生计划,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协和的医学博士,需要先在清华大学接受2年半预科教育,后面五年半在协和医学院上学和实习。作为一名医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简单清晰,拿黄久佐医生来说:-09年,成为一名医学生;-13年,成为一名住院医师;-14年,成为一名总住院医师;-年,成为主治医生;年至今,任职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平时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呢?整形外科属于外科的一部分,其中分为修复重建外科和美容外科。修复重建,是指医生要为那些经历外伤,烧伤,疾病,导致面部或身体严重畸形的病人,进行外形重建,帮人们的脸部(身体)恢复正常形态,比如人脸移植,这是一项雪中送碳的工作。美容外科,就是大家常见的双眼皮手术,以及其他医美等等,帮人们锦上添花,算是拿手术刀的心理医生。在很多人看来,学医只适合一小部分人,但黄久佐医生不这么认为。“医学专业其实是一个大类,包含很多细分专业,适合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比如,有的学生特别不想和人打交道,那么可以选择放射科,和病人打交道较少,和机器打交道多;有的学生觉得学医很沉重,很苦闷,想去欢乐点的地方,那产科可能更适合,因为生孩子不算是疾病,而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那么可以去手术科室;如果动手能力一般,但逻辑思维强,那么可以去内科,内科医生需要分析疑难疾病,并思考推理,得出结论治疗。”黄久佐医生告诉我们,自己刚进入医学院的时候,也很迷茫,更不知道自己未来选择什么方向。一个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先要接受通识教育,以及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包含:解剖课——通过对尸体的解剖,学习人体构造。生理课——比如,学习肺部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气体之间如何交换。病理课——肺部生病后,产生了哪些病理变化。药理课——青霉素如何起作用,在人体后经过哪些途径,如何进入血液,消灭细菌,被人体排出。课程外,医院各个科室,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观摩学习。最后,医院实习,先从问病情,帮助老师写病例开始,再和老师学习如何看病,老师做手术时去当助手。通过不断的学习,对医学有了更多了解,黄久佐也动过很多专业的念头,但最终在毕业前一年,他选择了皮肤科和整形外科两个方向。
他经常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觉得自己心理素质没有那么好,如果是去急诊科,面临很多生死问题,担心自己可能处理的不好,相比之下,皮肤科和整形外科面临生死考验比较少,比较适合自己。博士毕业后,黄久佐又去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了2个月,当时他选择了皮肤科,还有约瑟夫·默里医生曾在的整形外科学习。慢慢他发现,做皮肤科虽然有意思,但诊断更多,治疗方面能做的其实并不多。约瑟夫·默里,著名整形外科医生,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在整形外科学习的时候,他当时接触了一例乳腺癌重建手术。一名女性患有乳腺癌,在外科做了乳房全切手术,需要在整形外科做乳房重建,帮助女病人恢复乳房的外观形象,他觉得这样的工作非常有挑战性,也很有意义。所以最终,他放弃了皮肤科,决定去做一名整形外科医生。8年的学习生涯过程中,他用7年时间都在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不断对自己特点探寻,才找到了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回国后,黄久佐开始了整形外科医生生涯,他认为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既要治病救人,比如黑色素瘤这些疾病,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美和自信,很有意义。学医很辛苦,学习时间长,收入未必高,让人坚持下去的是那份成就感。黄久佐记得自己当外科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傍晚,一名孕妇患了急性阑尾炎,非常危急。他作为助手,协助主刀大夫连夜手术,最终大人孩子都脱离危险,平平安安,那一刻他觉得很满足。黄久佐医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北京最安全的地方是哪里吗?”我们都摇了摇头。“是东单。医院在东单,所以那里随时随地都可能碰到医生。新闻隔三差五就报道:骨科医生在东单救治摔伤老人,ICU护士在东单抢救猝死路人,妇产科护士长在东单地铁急救晕厥路人,协和医学生在东单游泳馆抢救溺水者.....今年,协和6名大夫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有个中年男性突然心跳骤停,他们立马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了患者一命。”听完,大家也都打趣的评论:“平时都挂不上协和的号,打个球竟然遇到了全科会诊”,“以后我就围着医院遛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绝对不是医学院培养人才的唯一目标,医生未来还可以成为医学教育家。学医绝对不仅仅是靠书本知识,还需要学习技能,学手艺,参与实践。跟资深医生学习,才能进步的更快。比如肝胆外科吴孟超院士,医院的吴英恺院士,他们除了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当然,学医还可能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比如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以及获得年诺贝尔奖的约瑟夫·默里医生,医学领域总需要有人来研究探索,推动医学进步,为人类找到更好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临近填报志愿阶段,黄久佐医生也经常被朋友问到“我家孩子适不适合学医”。黄久佐医生说,如果你有“乐于帮助别人,心理素质好,愿意终生学习”这三个特质是最好的,但他又笑着说自己最开始也并不具备这3个特质,连恐怖片都不敢看呢,第一次尸体解剖课吐的稀里哗啦。但他更相信干一行爱一行,学医的特质也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的。8年医学院的培养,足以让人成长起来,经历一系列磨练,强健心理素质,在不断的学习中也会收获成就感和快乐。“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想学医,可以看看纪录片《人间世》和《手术年》。我记得当年我在清华负责招收转系学生,有个学生和我说自己因为看了《人间世》所以决定转系学医。这些纪录片都很真实的反映了医学进步,医生日常工作,以及医患关系。”黄久佐医生还想提醒大家:如果你在某些大学某些专业毕业(非医学类)后,想申请一些医学院校的医学博士也是可以的,这样,你一样可以通过8年的学习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家长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就业问题。医学专业是典型的非周期行业,何时都需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生病,就会需要医生,需求很稳定。不像IT、金融行业,在一线城市需求旺盛,小城市需求少,医生行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即使你学医后,不想做医生了,依然也有很多的选择,学医行业壁垒高,去一些其他领域也是非常吃香的。比如去药厂,做药物代表、医药事务、临床试验等;去政府部门(卫生局、医保办等),做投资(医药领域),做科研岗位或者非政府组织。黄久佐医生给我们举了几个校友的例子:“我的师兄冯唐是协和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但后来并没有做医生,而是做了医疗行业的CEO,再后来又当了作家和投资人。师弟谭冬寒作为医学博士,毕业后也没有做医生,而是去做了医疗行业基金经理。我的同班同学冯晨毕业后,做了高博医疗集团的总裁。”其实,学医不仅是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更培养了一个人最优秀的能力。冯唐曾受协和邀请,去协和医大近百年历史的小礼堂,给小二十岁的师弟师妹讲协和传统,和大家分享在协和八年中学到了什么,他说:第一,系统的关于天、地、人的知识。学这些东西有啥用啊?第一点,在大尺度上了解人类;第二点,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不容易狭隘。第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务真的态度。第三,以苦为乐的精神。那些大我四十岁的老教授,早上7点之前,穿戴整齐站在病房里查房,我再好睡,都不好意思7点之后才到。第四,快速学习一切陌生学科的能力。我虽然忘记了一切,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怎么学习。第五,热爱实操。实操就是落实到底把事儿办了。第六,追求第一。如果问病人为什么非要来协和?病人常常会说,来协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间协和是最后一关,所以这一关必须是最好的、最牢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管未来是做医生,还是做其他领域,都会拥有最牛的底层能力!
靠谱实用的家庭教育专业全面的本地升学让家长少走弯路,让孩子受益终身!??长按下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