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自年回到家乡工作至今,已经18年了。”41岁的广东省陆丰市河东镇后坎二村卫生站医生郑照应感慨道,“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现在的‘习惯’,每天不是坐诊就是巡诊,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进行业余活动。虽会有些遗憾,不过,能为村民看好病,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之所以会满足于这种快乐,郑照应表示,这源于幼时父母的言传身教。“我的父母都是赤脚医生,经常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郑照应说,“当时就觉得父母非常了不起,也希望长大后能当一名为村民治病的好医生。”
图为郑照应。
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份初心,年,郑照应前往河北冀联医学院学习,经过近五年的理论“武装”与实践“练手”,在年取得行医资格,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悬壶济世之路。
没多久,技术过硬、看病细心、态度和善的郑照应便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明星”医生,收获了不少“拥趸”,不仅父母对他刮目相看,乡亲们更为他举手点赞。一位洪姓村民对记者说:“每次来卫生站看病,郑医生都会问得特别详细,检查也很认真,让人很放心。”
如今,郑照应每天都要里里外外忙活。他介绍说:“卫生站每天平均要接诊60人左右。虽然坐诊的时候比较多,不过只要站里不忙,我都会外出巡诊。因为有很多腿脚不便、住得较为偏远的老年人,需要我们上门服务。”
郑照应在看诊时显得特别“小气”,从不过度医疗。但是对于一些孤寡老人、重症病患,郑照应又表现得非常“大方”,不仅经常免费帮他们检查身体、询问病情,就连药费也一概全免,这让那些被他“关照”过的村民感到分外暖心。作为回报,村民们经常会把自己刚采摘的蔬菜水果、刚捕捞的水产品等送给郑照应,这让他感到心里暖暖的。
可以说,将近20年的行医经历,让郑照应收获了村民满满的信任。有一次,郑照应接诊了一个得了急性阑尾炎的8岁小男孩。由于患者家属信任郑照应,仅做了短暂沟通后,小男孩的父母就同意一切由郑照应安排。于是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
对于基层医生来说,每天都是“重复性动作”,再加上不高的薪资待遇,让不少人跳槽转行。郑照应坦言,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不过出于那颗不变的初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坚守。
“等卫生站的软硬件配置提升了,整体大环境变好了,做起事来也会更加有动力、有奔头。”郑照应真诚地希望,能用自己的“望闻问切”,积攒起越来越多的快乐,谱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那篇“最美文章”。
文、图/《中国医药报》记者蒋守福
新媒体编辑:张盼盼
统筹策划:刘爽
蒋守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