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男,35岁,警察,关节肿痛半年。
患者半年前出现四肢大小关节疼痛,曾有双手近端指关节及腕、踝关节肿胀疼痛,医院服中西药物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遂来就诊。现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痛减,遇寒则加剧,关节不可屈伸。双手小关节晨僵2小时。查体:T:36.5℃,P:85次/分,R:20次/分,BP:/85mmHg.双手第二、三近端指关节梭形肿,左腕关节肿胀,关节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ESR:35mm/h,RF:58IU/ML.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因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温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液凝滞,故痛更剧;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亦为属痛属寒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痛减,遇寒则加剧。
2.双手小关节晨僵1小时,双手第二、三近端指关节梭形肿,左腕关节肿胀。
3.ESR:35mm/h,RF:58IU/ML.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痛痹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6g麻黄6g白芍30g桂枝10g生甘草9g黄芪30g独活15g干姜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淋证
男,35岁,尿痛,肉眼血尿1小时。
患者于1小时前出现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遂来就诊。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查体:T:36.5℃,P:86次/分,R:20次/分,BP:/80mmHg.形体偏胖,痛苦面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右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右肾区击叩痛,舌红而苔薄黄,脉弦。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5×/L,中性粒细胞75%。尿常规:白细胞+/Hp,红细胞++++/Hp.X线腹部平片示:右输尿管循行部位见一结石阴影。B超示:右输尿管下段结石,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右肾盂积水。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
嗜烟酒、肥甘之品,酿成湿热,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腰腹绞痛;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血尿色红赤;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西医诊断依据:
1.突发尿痛,肉眼血尿,右侧腰腹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会阴部放射。
2.查体:右腹部有压痛,右肾区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白细胞+/Hp,红细胞++++/Hp.
4.X线腹部平片示:右输尿管循行部位见一结石阴影。
5.B超示:右输尿管下段结石,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右肾盂积水。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淋证--石淋
西医诊断:右输尿管结石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石苇散加减。
车前子15g(包)金钱草30g海金砂15g(包)鸡内金15g石苇30g冬葵子15g翟麦15g滑石15g白芍30g甘草5g小蓟20g藕节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胸痹
男,40岁,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天。
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性胸部疼痛、胸闷不适。昨日因高兴,过量饮食而诱发胸部疼痛,疼痛剧烈,胸闷如窒,痛引肩背,表情焦虑,同时伴有气喘短促,肢体沉重,休息5分钟后可缓解。病人形体肥胖,痰多,平素喜嗜食肥甘厚味。查体:T:36.7℃,P:次/分,R:23次/分,BP:/80mmHg,舌淡,苔浊腻,脉滑。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胸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常放射至肩背。
2.疼痛可在休息后缓解
3.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痰浊壅塞
西医诊断: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栝蒌30g薤白10g半夏9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3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肠痈
王XX,男,23岁,工人,-2-21入院。患者来院前一天,因同学聚会,饮酒多食肥甘厚味,晚12点出现中上腹疼痛,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晨起8点渐转移至右下腹痛,位置固定,疼痛加重,轻度发热,无畏寒、寒战,无腹泻及粘冻、脓血便,无泛酸,来我院急诊。查见:T:37.50C,P:88次/分,R:21次/分,BP:18/11Kpa。神志清,痛苦面容,腹平软,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右下腹局限性肌卫、肌紧张。余无阳性体征。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1.2X/L,N89%,HBg/L,PLTX/L,尿常规:正常。
标准答案:住院病历
姓名:王XX性别:男性
年龄:23民族:汉
婚否:未婚职业:工人
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8小时。
现病史:患者来院前一天,因同学聚会,饮酒多食肥甘厚味,晚12点出现中上腹疼痛,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晨起8点渐转移至右下腹痛,位置固定,疼痛加重,轻度发热,无畏寒、寒战,无腹泻及粘冻、脓血便,无泛酸,来我院急诊,为进一步治疗,收治入院。
刻下:右下腹痛,位置固定,疼痛加重,轻度发热,恶性呕吐。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适龄接种。否认手术外伤史,无其他重要病史可载。
个人史:生活无不良嗜好。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婚育史:未婚未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37.5℃P:88次/分R:21次/分BP:18/11Kpa
整体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自主体位,痛苦面容,精神尚可,查体合作,应答切题。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皮肤粘膜及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无出血点,皮肤无瘀点、紫癜、瘀斑。未见斑疹、疮疖及瘰疬。全身及局部表浅淋巴结均未及肿大。
头面部:正常头颅,无畸形,瞳孔双侧等大、等圆,巩膜无黄染。
颈项:颈部直立,两侧对称,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
胸部:胸廓双侧对称,肋间平坦,呼吸平稳,胸骨无压痛感。心浊音界正常,HR: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心尖听诊处无心包摩擦音。呼吸运动双侧对称,肺部叩诊音呈清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及哮鸣音。
血管:足背动脉脉率搏动正常。
腹部:详见专科检查。
二阴及排泄物:肛门直肠未检。外生殖器未检。
脊柱四肢:脊柱呈生理性弯曲,脊柱无压痛。四肢关节无畸形,肢体无肌肉萎缩,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张力正常。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无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右下腹麦氏点压痛,伴反跳痛,右下腹肌卫、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5次/分,无亢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1.2×/L,N89%。尿常规:正常。
辨证辨病依据:患者同学聚会,饮酒多食肥甘,导致肠道功能不调,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湿热壅积,瘀滞不散,热盛肉腐则成肠痈。痈阻肠道,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剧痛,位置固定。湿热内蕴,而见发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壅积之征象。
西医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8小时。
2.腹平坦,右下腹麦氏点压痛,伴反跳痛,右下腹肌卫、肌紧张。
3.血常规:WBC:11.2×/L,N89%。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肠痈湿热壅积
西医诊断:
急性阑尾炎
治疗:
西医治疗:可立即行手术治疗。
中医治则: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大黄(后下)6牡丹皮9桃仁9蒲公英30
芒硝(冲)9红藤30地丁30乳香9
没药9连翘15玄胡15银花12
甘草6
水煎服
黄疸(一)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沈××,男,23岁,职员,初诊。平素体健,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T:38℃,自认为感冒,服感冒药和消炎药后热渐退,三天前出现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尿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苦,腹胀,纳呆,口渴,大便秘结,遂来诊。查见:T:36.8℃,P:82次分,R:18次分,Bp:70mmHg。神志清,中等体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肝肋下3Cm,质软,轻压痛,肝区叩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IUL(IUL),谷草转氨酶(AST)IUL(IUL),总胆红素(SB)umoIL(3.umoIL.)。HBVM(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B超:肝大,光点略粗,脾不大。
主诉:目黄、身黄、溲黄三天。
辨病辨证依据: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依据:
1、目黄,身黄,溲黄,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
2、体检:巩膜、全身皮肤黄染,肝肋下3Cm,质软,轻压痛,肝区叩痛(+)。
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IUL(IUL),谷草转氨酶(AST)IUL(IUL),总胆红素(SB)umoIL(umoIL.)。HBVM(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
4、B超:肝大,光点略粗,脾不大。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黄疸
阳黄热重于湿
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山栀15g制大黄12g茯苓15g猪苓15g
黄连3g陈皮6g青皮9g麦芽15g
黄疸(二)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姜××,女,52岁,教师,3初诊。既往有肝炎病史15年,反复出现目黄身黄,平时不规则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一月前劳累后又出现目黄,身黄,黄色晦暗,伴乏力,纳少,口淡不渴,畏寒,大便不实,脘闷,腹胀,遂来诊。查见:T:36℃P:78次分,R:18次分,Bp:mmHg,神志清,体态偏瘦,舌质淡,苔腻,脉濡缓。巩膜、全身皮肤黄染,肝掌(+),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IUL(IUL),谷草转氨酶(AST)IUL(IUL),总胆红素(SB)85umoIL(umoIL.)。HBVM(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抗HBe(+),抗HBc(+),B超:慢性肝损。
主诉:反复出现目黄尿黄15年,加重一月伴乏力纳少。
辨病辨证依据:15年前外感疫毒,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久病脾阳受伤,寒湿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汁外泄,而成黄疸之阴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湿困中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故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口淡不渴。阳气已虚,气血不足,则畏寒神疲。舌淡苔腻,脉濡缓,为阳虚湿浊不化,寒湿留于阴分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既往有肝炎病史15年。
2、目黄,身黄,乏力,纳少,畏寒,大便不实,腹胀。
3、体检:皮肤、巩膜黄染,肝掌(+)。
4、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IUL(IUL),谷草转氨酶(AST)IUL(IUL),总胆红素(SB)85umoIL(umoIL.)。
HBVM(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抗HBe(+),抗HBc(+)。
B超:慢性肝损。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黄疸
阴黄(脾阳不振,寒湿困脾)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茵陈30g附子3g白术15g干姜3g茯苓15g
郁金15g川朴6g甘草3g 水煎服
黄疸(三)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唐××,男,45岁,职员,初诊。平素体健,三天前突然发热,T:38℃,乏力,不思饮食,继而尿如酱油汤,目睛黄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其色如金。一天前出现神志恍惚,有时胡言乱语,两上肢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遂来诊。查见:T:39℃P:次分,R:22次分,Bp:mmHg。神志欠清晰,中等体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巩膜黄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两上肢皮肤瘀点瘀斑,肝浊音界缩小,扑翼样震颤(±),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IUL(IUL),谷草转氨酶(AST)IUL(IUL),总胆红素(SB)umoIL(3.umoIL.)。凝血酶原时间(PT):36s(s)。HBVM(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甲、丙、丁、戊肝病毒均阴性。
主诉:目黄、溲黄、身黄三天,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辨病辨证依据:湿热夹时邪疫毒外袭,热毒炽盛,伤及营血,而成黄疸之急黄。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目俱黄,其色如金。热毒内陷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毒迫血妄行,肌肤瘀点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均为肝胆热盛,灼伤津液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并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倾向。
2.体检:神志欠清晰,有时胡言乱语,精神萎软,巩膜深度黄染,两上肢、胸腹部皮肤瘀点瘀斑,肝浊音界缩小,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
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IUL(IUL),谷草转氨酶(AST)IUL(IUL),总胆红素(SB)umoIL(3.umoIL.)。凝血酶原时间(PT):36s(s)。HBVM(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甲、丙、丁、戊肝病毒均阴性。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黄疸
急黄
西医诊断:急性重型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介毒,凉营开窍
方药:犀角散加味:
水牛角山栀12g川连3g茵陈30g丹皮15g
玄参15g石斛30g仙鹤草30g麦芽30g
水煎服
安宫牛黄丸吞服
淋证(一)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张××,女,36岁,工人,年9月8日初诊。10年前顺产1子,2年前人工流产后白带较多,时有下阴瘙痒。2周前曾有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当时休息并自服氟哌酸后好转。近2天来因劳累后出现症状加重,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腰痛,发热,畏寒,口苦,排尿有灼热感,尿色深黄浑浊,遂来诊。查见:T:38.4℃,R:18次/分,P:96次/分,BP:/75mmHg。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双肾区有叩痛,腹部上输尿管点有压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少量,白细胞++++/Hp,红细胞++/Hp,白细胞管型+/Lp。血常规示白细胞12.7×/L,中性粒细胞84%。清洁中断尿细菌培养示大肠杆菌,菌落/ml。
参考答案:住院病历
姓名:张××性别:女
年龄:36岁民族:汉族
婚况:已婚职业:工人
入院时间:年9月8日病史采集时间:年9月8日
主述:尿频尿急尿痛2周,加重2天伴腰痛发热
现病史:2周前因下阴不洁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当时休息并自服氟哌酸后好转。2天前因劳累后出现症状加重,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腰痛,发热,畏寒,口苦,排尿有灼热感,尿色深黄浑浊,遂来诊。
现在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腰痛,发热,畏寒,口苦,排尿有灼热感,尿色深黄浑浊。
既往史:白带多,时有下阴瘙痒史2年。无其他重要病史可载。
个人史:无特殊情况可载。
月经及婚育史:月经史:15。已婚。顺产1子,10岁。流产1次。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38.4℃R:18次/分P:96次/分BP:/75mmHg
整体情况:神志清,精神可,发热貌,体态正常,语言清晰,无异常气味闻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皮肤及黏膜无黄染,未见斑疹及瘰疬,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面颈项部:头发光泽,眼、耳、鼻及口腔未见异常。颈项无强直,气管居中,无瘿瘤。
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尖搏动及心浊音界正常,心率9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背部:腹部平软,腹部上输尿管点有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胆囊无压痛(墨菲氏征阴性)。双肾区有叩击痛。
脊柱及四肢:脊柱无畸形、强直、叩击痛,运动不受限;四肢正常,无浮肿。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前后二阴未检(或未见异常),尿液深黄浑浊(或排泄物刻下未见)。
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少量,白细胞++++/Hp,红细胞++/Hp,白细胞管型+/Lp。血常规示白细胞12.7×/L,中性粒细胞84%。清洁中断尿细菌培养示大肠杆菌,菌落/ml。
辨病辨证依据:素有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证,故临证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等淋证见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深黄浑浊;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侵犯于肾,故见腰痛、肾区叩痛;湿热内蕴,邪正相争,故见发热、畏寒、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系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尿液深黄浑浊等泌尿系统症状,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2.体征:体温达38.4℃。双肾区有叩痛,腹部上输尿管点有压痛。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少量,白细胞++++/Hp,红细胞++/Hp,白细胞管型+/Lp。血常规示白细胞12.7×/L,中性粒细胞84%。清洁中断尿细菌培养示大肠杆菌,菌落/ml。
4.女性,36岁,有白带增多下阴瘙痒史,起病急骤。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淋证热淋
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
治则: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蓄15g瞿麦15g木通5g车前子15g滑石30g先制大黄15g山栀10g柴胡10g黄芩10g生草5g
水煎服
淋证(二)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孙××,女,60岁,退休,年2月20日初诊。5年前曾发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尿道灼热感,腰痛,小腹坠胀,并伴发热恶寒,医院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数月不愈。后又经多方治疗,时好时犯,劳累加重。近1周因劳累后症状又明显,小便淋沥不已,腰酸膝软,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口苦,遂来诊。查见:T:37.6℃,R:18次/分,P:86次/分,BP:/85mmHg。神志清,面色少华,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细数。左肾区有轻度叩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Hp,红细胞+/Hp。清洁中断尿细菌培养示大肠杆菌,菌落/ml。B超示:左肾偏小,肾盂扩张积水,右肾大小形态正常。
参考答案:
主述:反复尿频尿急尿痛5年,加重1周。
辨病辨证依据:湿热之邪下注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故发而为淋,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兼之年事渐高,而致脾肾亏虚,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则成劳淋。湿热留恋不去,故小便淋沥,口苦。湿热耗伤气阴,肾阴亏虚,故见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膝软;脾之气血不足,故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偏红,苔薄黄腻,脉细数,为气阴亏虚兼有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女性,60岁。五年前有尿频尿急、腰痛、发热恶寒等“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并反复发作5年,发作表现有小便淋沥等尿路刺激症状,并有低热等全身症状。
体征:体温为37.6℃。左肾区有叩痛。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白细胞++/Hp,红细胞+/Hp。清洁中断尿细菌培养示大肠杆菌,菌落/ml。B超示左肾偏小,肾盂扩张积水,右肾大小形态正常。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淋证劳淋
西医诊断:慢性肾盂肾炎
治则:健脾益肾,佐以清热利湿
方药:无比山药丸(或知柏地黄丸)合八正散加减
山药15g山萸肉15g熟地15g茯苓10g泽泻10g杜仲15g牛膝15g菟丝子15g知母10g黄柏15g白茅根30g蓄10g瞿麦10g车前子包15g生草5g
水煎服
胃痛
赵某某,女,51岁,干部,已婚。-07-26上午,初诊。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容易发火,心烦焦虑,面部烘红,口干口苦,夜寐不安,早醒梦多,时觉胃脘灼痛,痛势急迫,伴嗳气泛酸,喜喝冷饮,胃纳尚可,大便偏干,三、五日一行。有“高血压”病史五年,常服降压药物。父亲及哥哥有高血压史。一周前因胃痛复发在外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为“胃角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腹部B超检查提示为“胆囊结石”。服用过“达喜、吗叮啉”等西药,胃痛反复不止,今特来要求中医治疗。查体:T:37℃,P:96次/分,R:20次/分,BP:18/13kPa。面红目赤,腹软,中上腹剑突下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墨非氏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5×/L,中性53%。大便常规(),大便隐血:隐性。
主诉:胃脘灼痛反复二年,加剧一周。
辩病辩证依据: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心烦易怒,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嗳气泛酸;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干口苦;肝火上扰心神,则夜寐不安,早醒梦多;大便干结,喜喝冷饮,舌质红,苔黄腻,均为里热之象;脉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胃脘灼痛反复二年,加剧一周,伴有嘈杂泛酸。
2、腹部平软,中上腹剑突下压痛。
3、胃镜检查提示为“胃角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
4、B超检查提示有“胆囊结石”。
5、原有“高血压”病史五年,目前BP:18/13kPa。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郁热)
西医诊断:
1、胃角溃疡
2、胆石症
3、高血压病(一期)
治疗:中医:治则: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逍遥散加减:
丹皮12克山12克柴胡12克陈皮12克
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甘草9克
黄连9克吴萸6克
七剂水煎服
西医:一、一般治疗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有规律。
2、戒烟。
3、节制饮酒。
4、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二、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泰胃美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
中和胃酸:硫糖铝、氢氧化铝等。
胃粘膜保护:铝碳酸镁、果胶铋等。
抗幽门螺杆菌:一个H2受体拮抗剂(泰胃美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合二个抗生素(阿莫仙、甲硝唑),或再合一个铋剂(丽珠得乐)。
消渴(一)
病案书写(60分钟)
孙××,男,66岁,退休人员,年2月1日初诊。有糖尿病史10年,10年来口干多饮,服用达美康、拜糖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8mmol/L左右。自今年元旦后,自觉口干多饮有所加重,夜间尤觉明显,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体倦乏力,遂来院门诊。查体:T:37.5℃,P:88次/分,R:16次/分,BP:/85mmHg。神志清,体形适中,舌红,苔薄腻,脉沉细数。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血清总胆固醇5.8mmol/L,血清甘油三脂2.4mmol/L,尿常规:尿糖(++)蛋白(+)
主诉:口干多饮10年,加重一月伴小便混浊
辨病辨证依据:病消渴十年,燥热久羁,先伤肺胃津液,继伤肝肾精血。久病及肾,肾精亏损,肾气不足。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口干多饮,舌红,脉沉细数,是肾阴亏虚,虚火妄动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口干多饮,尿量增多、小便混浊等糖尿病症状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尿常规:尿糖(++)蛋白(+)
3.年龄66岁,糖尿病史十年,起病缓慢,无酮症或高渗表现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消渴下消(肾阴亏虚)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治则: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12山药15山芋肉15茯苓12丹皮9泽泻15
水煎服
消渴(二)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赵××,男,46岁,办公室职员,年2月18日初诊。幼年曾有哮喘发作史,医院治疗后,至今未曾发作。平素工作繁忙,应酬较多。自元旦后,因工作劳累,起居失常,自觉口干,喜好饮水,夜间尤觉明显,未予重视。春节过后恢复工作后,症状加重,口干舌燥,饮水明显增加,同时尿量增多,夜尿4~5次,遂来院门诊。查体:T:37.2℃,P:次/分,律齐,R:20次/分,BP:/85mmHg。神志清,体形适中,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血清总胆固醇5.8mmol/L,血清甘油三脂2.8mmol/L,尿常规:尿糖(+)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一个月,加重一周余
辨病辨证依据:工作繁忙,起居失序,兼之心情紧张,气郁化火,聚于上焦。肺热炽盛,耗液伤津,发为消渴,故口干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量增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有口干多饮,尿量增多等糖尿病症状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尿常规:尿糖(+)
中医诊断:消渴上消(肺热津伤)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天花粉15黄连3生地黄12葛根9麦冬12知母9
消渴(三)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李××,男,66岁,退休,年2月18日初诊。有糖尿病史15年,15年来口干、多饮、多尿,平时服用达美康、拜糖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8mmol/L左右。自今年春节后,自觉口干多饮有所加重,夜间尤觉明显,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体倦乏力,畏寒怕冷,腰部活动不利,膝盖酸痛无力,遂来院门诊。查体:脸色灰暗,T:37.5℃,P:88次/分,律齐,R:16次/分,BP:/85mmHg。神志清,体形适中,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血清总胆固醇5.8mmol/L,血清甘油三脂2.4mmol/L,尿常规:尿糖(++)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15年,加重两月余
辨病辨证依据:病消十五年,燥热久羁,先伤肺胃津液,继伤肝肾精血。久病及肾,肾精首损,肾气不足。肾失固藏,肾气独沉,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惫,约束无权,故见尿多。水谷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见面色灰暗。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命门火衰,故见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有口干多饮,尿量增多、小便混浊等糖尿病症状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尿常规:尿糖(++)
3.年龄66岁,糖尿病史十五年,起病缓慢,无酮症或高渗表现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消渴下消(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方药:肾气丸
熟附片6肉桂3熟地12山药15山萸肉15茯苓12丹皮9泽泻15
水煎服
消渴(四)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钱××,男,49岁,码头工人,年2月18日初诊。平素体健,从事体力工作,喜食荤菜,最多时一顿吃两斤肉。近一个月来,饭量又有所增加,消谷善饥,但形体日渐消瘦,体重下降8斤,有口干症状,饮水增加,同时尿量增多,遂来院门诊。查体:T:37.2℃,P:84次/分,律齐,R:18次/分,BP:/85mmHg。神志清,体形偏瘦,舌尖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4mmol/L,血清总胆固醇6.8mmol/L,血清甘油三脂4.8mmol/L,尿常规:尿糖(++)
主诉:多食易饥一个月,伴体重下降
辨病辨证依据: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舌尖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有消谷善饥、体重下降、口干多饮、尿量增多等糖尿病症状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4mmol/L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消渴中消(胃热炽盛)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味
生石膏30先知母9生地黄12麦冬12黄连3栀子3牛膝6
小儿泄泻(一)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李某,男,5岁,于年8月15日初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见:T:38.2°C,P: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气机不利,则有腹痛。湿热内蕴,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
中医:泄泻(湿热泻)
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黄连3g黄芩10g
山楂15g六曲15g车前子15g
小儿泄泻(二)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王某,女,8月,于年11月5日初诊。患儿4天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发热。前日呕吐3次,为清水样,昨起大便次数增多,日行8次,今日又泻5次,淡黄色水样便,多泡沫,口渴欲饮,遂来就诊。查见:T:37.5°C,P:次/分,R:30次/分,BP:80/50mmHg。神清,精神好,前囟略凹陷,舌淡红,苔薄白,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01只/Hp,外周血:白细胞6.3×/L,中性粒细胞:40%,淋巴细胞:56%。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风寒外袭,肺气失宣,内传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则大便水样,多泡沫。风寒袭表,客于肺经,宣化不利,则咳嗽流涕。舌淡红,苔薄白皆为风寒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女,8月,腹泻2天。
查见:T:37.5°C,前囟略凹陷,肠鸣音活跃。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01只/Hp,外周血:白细胞6.3×/L,中性粒细胞:40%,淋巴细胞:56%。
入院诊断;
中医:泄泻(风寒泻)
西医:小儿腹泻病
治则: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紫苏10g大腹皮10g
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
山楂15g六曲15g生米仁15g
水煎服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三大科室将被颠覆!大批医生或沦为人工智能助理
卫生资格人机对话考试各专业考试时间公布!
取消医生和教师的事业编制,直接后果是什么!
火了!一位女医生给女儿画的急救流程图(更新版)
三年内未取得执业资格将被辞退,通过考试有奖励!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