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夏天,我21岁,大学毕业,从南方来到了新疆兵团,一个边境团场——十师一八四团。
三天四夜火车加汽车的长途颠簸劳累,从山清水秀的长江之滨,到了气候干燥的沙漠边缘,团场饮用的是地下水,又苦又咸,街上土房子杂乱无章,商店也很少,在内地司空见惯商品这儿都买不到。刚到的那段时间鼻子经常因干燥而流血,每天几乎没有食欲,本来就瘦弱的我,显得更加憔悴。条件的艰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从小就未离开过父母,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对家乡的思念是与日俱增,回老家的念头不时在脑海中闪现。
好在团党委对我们4名外地来大学生十分重视,安排我到团供销科工作,组干科的同志带我去报到时,接待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同志,高高的个子,满脸皱纹,皮肤黝黑,一双布满老茧有力的大手紧握住我,声如洪钟的笑着说“欢迎新来的大学生,这下我们的那台宝贝电脑终于派上用场了”。
上班后才知道他叫李道发,我喊他老李叔,我负责全团物资材料的调拨,主要是将化肥、农药、种子、农机配件等生产资料发到各连队职工手中,老李叔是从团农机站转过来的,与我搭档,做农机配件保管员,每天上班他都是第一个到单位,干任何工作都是十分仔细认真,存放农机配件库房是座干打垒的土房子,四周没有窗户,但老李叔将各类配件摆放得整整齐齐,经常给这些配件打上防锈油,写上标签、型号和价格,虽然材料品种多达多样,但他都能准确地一口说出轴承、齿轮、皮带是哪种农机上的,多长时间需要更换,如何保养,讲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是这里的专家了,大家有什么事都向他请教,每次他耐心讲解。
每天我负责将进出的材料录入到电脑中,工作琐碎而繁忙,10月初团场就飘着小雪,天气变得异常寒冷,家乡此时正是稻谷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不经意一对比,我下意识的说起老家是如何的好,流露出想离开的想法。老李叔见我每天上班都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我有心事,一天下班的时候,我告诉了他想离开的打算,他默默地没有说话,只是给我讲“我理解你的想法,这个星期天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你再做决定吧”。
星期天,他开着一辆小四轮,载着我在满是尘土的乡间小路上不知开了多久,我双手冻得通红僵硬,到了团场最偏远的一个连队,走过几个条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有坡度斜向下的土坑,老李叔让我在旁边坐下,“你看到的这些坑,知道叫什么吗?叫地窝子,就是当时我来这住的房子,这上面盖有木头和草,现在已经废弃了,原先每个地窝子住十来人,你们比我们当初是不是好多了”。我疑惑地看着眼前的地窝子,心想“这样的环境能住人吗?”,他接着说“我给你讲一下我的故事吧”。“我也是内地来的,四川人,50年代当兵到了青海玉树,当时生活环境比这里更差,高寒缺氧,很多地方是无人区,几年后从部队转业,到兰州拖拉机厂当了一段时间工人,后来兵团在那招人,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更能发挥作用,边疆更能建功立业,就主动申请来到了兵团。刚来时在连队种地,农忙时没日没夜的开拖拉机播种、收产品,冬天修水库,一天晚上得了急性阑尾炎,那时团里没有动手术医疗条件,用拖拉机连夜送到师部北屯治疗,才转危为安,可以说是捡回了一条命。”
他又讲当时结婚,妻子是父母介绍的,当时爱人来到了团场后,新房就是这个地窝子,上面铺的是麦草,没有家具,没有酒席,她都不愿意上床,蹲在地上不停的掉眼泪,照明用的是煤油灯,蚊子特别多,老鼠还到处乱串,第一个孩子就是在这个地窝子出生的,这样的环境也熬过来。后面生活条件也变好了,连队组织大家自己动手建了火车皮式的窑洞房子,再后来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现在3个孩子都上大学回内地工作了。
他说:“你看你,有文化,原来我们近20多本材料账本,每年年底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手工核对清楚,你却将那么多材料用电脑管理得一清二楚,现在团场就缺少象你这样年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留下来吧,现在西部大开发,将来“”引水工程竣工后,大量土地开发,这儿将会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农场,你也一定大有作为,兵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听了老李叔的话,我的脸红到了脖子,想起当初在大学时写入党申请书,以及当时申请来新疆工作的誓言都哪去了,老一辈兵团人能在这亘古荒原上建设一个新城镇,作为九十年代的新青年,更应有信心有能力继承好他们的传统,将边疆建设得更好。
回来之后,我工作更努力了,也逐渐放弃了回内地的计划,一门心思投入到工作中,将各项工作干得井井有条,还荣获了团先进工作者。
三年后的年,师进行南部水土综合开发,在屯南龙梁镇开垦5.77万亩土地,我和团机关的一群年轻人,分配到八团会战的各个作业点,与这些从师兄弟团场来支援南部开发的农机作业员一起住进了地窝子,一刮风,整个地窝子都是灰,被子上,身上,脸上也是,又没地方洗,大家笑着说我们是“泥人”,吃饭也是满口都是沙子,我们都说有嚼劲。在为期60多天的垦荒时间里,天当房,地当床,在广阔的大地上,头顶烈日,面迎风沙,检查农机作业质量是否达到了要求,统计上报开垦进展数据。第二年,团里又给这新开发的80多个条田,装上了现代化的喷灌机,我也从一名南方来的大学生,成长为兵团的战士,那段日子,真正感受到了老李叔他们那一辈军垦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创业精神。
前段时间又回到了龙梁镇,当年团南部大开发我们住的地窝子已不复存在,团场的广播还是如刚来时一样每天按时响起,开发后的连队阡陌纵横,林田整齐,职工群众安居乐业,住上环境舒适优美新房,当年种植的防风白杨树,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仿佛如一位位军垦的战士,矗立在这片新建的绿洲上,守护着这片蓝天沃土。
老李叔退休回内地安享晚年后,我时不时打电话告诉他团场的新变化,职工群众喝上了额尔齐斯甘甜的河水了,在他当年修建的乌兰陵格水库旁,又新建了两座于什盖水库,团场种植面积达到了20多万亩,医院,教学楼……,我还讲了自己住地窝子,搞开发的故事,每次都从电话那头听到老李叔爽朗的笑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