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浦东院士讲坛暨手性药物院士论坛”举行。本次会议汇集了林国强、汤钊猷、姚新生、侯凡凡、陈凯先、张玉奎、王广基、王恩多、黄荷凤,共9位院士在此“华山论剑”,深化“医药临床与转化”的主题。
序号演讲主题院士1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汤钊猷2蛋白组学分析新技术张玉奎3精准医学,临床医生做什么?侯凡凡
4精准医学背景下药代动力学的发展:从宏观到微观王广基5新时期传统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姚新生6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有关研究王恩多7出生缺陷精准防控黄荷凤全程录音,讲稿陆陆续续整理,先奉上汤钊猷院士的讲稿全文
汤钊猷《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再过几个月我90岁了。不着世事,只能讲点空话,我这本应(逆)潮流之作,我曾经跟出版社讲要低调发行,我现在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争论了,没想到我这本书惊动了方方面面,竟然还入选了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上半年建议阅读的12本书之一。
那么今天在这里,我在这个场合讲,更是班门弄斧,因为我是西医嘛,我这本书主要是讲给西医,让他们听听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那为什么还要讲这本书呢?因为我的老伴,那是59年的西学中,半个世纪里,我看到她治好了不少西医治不好的疑难病,我也有幸跟她一起接触了上海的老中医,黄文东、裘沛然、张伯臾、张耀卿等等,我的印象当中,他们开的方子,一般不超过10味,张伯臾稍微多一点,11、12味。
那么我自己是西医了,我的老伴也是西医,跟我是同学,上海医科大学,解放后年入学的,我在50年代响应中西医结合的号召,曾经研究过针灸治疗阑尾炎,也有幸看过《黄帝内经》,研究过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攻”和“补”的问题。最近十年来,也研究了我老伴一个中药小复方,一个五味药的复方,主要用于开刀以后,病人康复预防复发转移的一个小复方,做了一些实验研究。
那么这个是50年代,我看的《黄帝内经》,也写了一些体会。我做了65年的西医,感觉到现代医学,确实是感觉功绩卓著,但也不是十全十美,我也有幸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最新一版的医学卷,我在导言里就讲了,从诺贝尔奖可以看到现代医学的贡献,抗菌素的应用,控制了传染病,现在很多像心电图、心导管(心脏导管术),都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项目用到了现在几十年。
我是搞癌症的,癌症我用了一篇文章,就是《癌症研究二百年》,可以看到癌症的研究,美国的5年生存率从年的35%提高到年的58%,应该就是进展明显,但是大家也知道到现在也不是没有缺陷。那么我觉得科技前景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一些中国的思维。我现在一点跟不上了,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原来想象不到的东西现在来看都是可能的。医学干细胞、基因编辑,这些都是影响深远的重大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化疗以后新一代的药物,新的免疫治疗的突破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但是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所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有个麦哈顿计划,导致了人类末日的风险。
我们现在每天离不开塑料,这个世纪我们每天都在吃塑料。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鲸鱼死了,肚子里还有个胎儿,为什么死呢?肚子里有22公斤塑料。所以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逐渐由整体深入到局部,现在内镜是无孔不入,影像医学,全身各处1cm左右大小的肿瘤都能发现,所以治病就变成了修理机器,慢慢远离人们。
我把它概括起来,就好像是“药械医学”,通过药物和器械来医病。实际上在两千五百年前,希波克拉底就讲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病人。所以那个时候,他也是整体医学的反映。但是从显微镜的发明以后,从这个年维萨里发表了人体结构,进入到器官水平,由魏尔肖提出细胞病理学,进入到细胞水平,到年由沃森和克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进入分子水平。
中医,我个人体会,几千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整体和实践,但是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在微观和局部方面远胜中医,但是中医在宏观角度远胜西医学。中西医不是相互取代,所以我认为是缺一不可,就像电脑的软硬件,相辅相成。西医的技术加上中医的理念,是否就是新医学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医有疗效就必然有科学的背景。中医治病都是用非侵入性的方法,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我想应该是医学发展的方向,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处理好微观到宏观的部分,所以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我觉得是值得探索的。
年,我跟我老伴,我老伴2年前去世了,写了一个提纲,准备合写一本书,这本书叫《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医药事业的途径》,可惜我老伴就在那以后就大病不断,一直连续了十年,两年前走了,那么这本书一直没写,所以我现在写这个《西学中》是为了完成我老伴的遗愿。
我没有系统学过中医,那么怎么探索中国的新医学,首先我想从实践的角度做做探索。年开始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就研究各种消癌疗法,能否会促进癌的转移?用什么办法来干预它?结果就发现所有的,现在我们西医所用的消灭肿瘤的疗法,都可以促进没有被消灭的残余肿瘤的转移。所以单单消灭不够,需要加强改造,我就写了《消灭与改造并举》,在我81岁的时候发表的。
为什么要消灭在改造并举?就是用癌是内乱,那个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变来的。那么像对待我们犯罪,你说光判个死刑,行不行?人家小偷小摸,也死刑,人家也不是杀人放火,也不能死刑,要有徒刑。癌症也一样。除了消灭以外,要有改造方面的东西,就这个只是洋为中用的角度,我们这动物实验已经都试过了,开刀、放疗、化疗、分子靶向,都可以引起缺氧、引起炎症、引起免疫抑制,导致上皮间质转化,导致癌细胞从方方整整的、不大活跃的,变成非常活跃的,转移潜能很高的癌细胞,也带来很多分子方面的改变。
我们很惊讶的发现一些不是治疗肿瘤的药物,居然也有助于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率,这些药物就包括抗炎的像阿司匹林,像唑来膦酸,还有干扰素,还有包括中药单复方,就像特别是像丹参酮。这个我是吃了40年的丹参酮,我是为了预防脑梗,因为我家里人好几个都有脑梗的问题。那么动物实验发现,丹参酮能够使得血管正常化、更光滑,改善了血管缺氧的问题。所以这个改造性的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基本上总结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改造微环境,改造机体,来综合改造,这个是包括中医中药在内。
到年,我84岁。我想是不是可以从中国的古老的哲学思维去找一些思路。看了《孙子兵法》,看了三个月,字的孙子兵法看了三个月,也不是很懂,稍微有点体会。我体会到十个字“慎战”、“非战”、“易胜”、“全胜”、“奇胜”。对我们医学非常有用。“慎战”就是百战百慎,非战而制胜于人,就像我们医院开了多少大的肿瘤,但是没有说直接把病治好了的报道,这样很少,至于对待消灭肿瘤的办法要慎重。“非战”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想这个是我们的长远方向。如果非战不可就得“易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胜”就是要以众击寡,综合治疗。“奇胜”就是要出奇制胜,创新制胜,所以我想古为今用还是有用。这些不是我讲,这个清代的《医学源流论·古今》有讲,“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那么到去年,我又写了一本书,我想能不能从近代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当中去找,特别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就发现这个思路对我们攻克肿瘤很有启发意义。因为《论持久战》的核心就是要统一战线,提出人民战争,调动身体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这里面有三点我觉得特别重要,第一就是要承认游击战的战略利益,不要小看那些小打小闹。病人开完刀,让他跳起来,走动走动,心情开朗,这都是很重要的东西。第二就是不能只进不退,要有进有退,敌进我退,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定要退,第一句是“敌进我退”,但后面三句是,“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来消灭敌人。第三就是重视根据地的建设,重视强身祛病,这点就是我们西医不太重视而中医比较重视的。我想这是更为重要的,身体抵抗力可能是治疗癌症最关键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今天的一个探索。
我想来想去根本还是要“西学中”,我们现在跟随西方大潮流的情况下,还要提升学习“中”,学习中华文明的精髓,学习中医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在我们历史上,南怀瑾,一位台湾的历史学家,他听说了汉唐盛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实现了我们国家崛起,对内我们强调了改革开放,推进改革,不断的改革这个来提高我们的国力,对外是奥运会。前几天的谈到了的文明对话,就是强调了“和为贵”。
所以我想医学,对内我们能不能强调强身健体,对疾病能不能刚柔相济,消灭和改造并举。
实际上中西结合在5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力提高。西医应该跟中医学,具备两个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综合性医学新钥匙。当然呢,光有西医不够,还需要中医来结合。
钱学森是我国的一个大的科学家,他在中医方面也有深刻的认识,我是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的。传统中医是珍宝,因为它用几千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分量很重。中医讲究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将来的医学一定是基于中医西医为一体的更为一流的新医学。所以他就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但是只有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打开中医,中医才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
那么这项工作,就必须对中医理论有正确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强调中医的核心理念部分。()同志就说过,文化自信,是国家利益国家发展,是最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建设科技世界强国而奋斗的发言中也讲了,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自身体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上,也说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我在年在上海看了世博会,我看了土耳其的展品,非常羡慕。因为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已经有了这么完善的城市结构。在去年年底我又到了浙江的良渚,我看了良渚博物院,居然发现我们国家同样在五千多年前,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一个古城,有内层有外层,有宫殿,还有大型的水利。这个从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中华文明在当年已经进入到城市文明,是成熟文明,所以在今天我说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古文明一样久远,也是五千多年,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几百年来的闭关锁国,导致我们中国在现代科学方面落后了。未来几百年乃至更长时间,我相信洋为中用将成为主流,成为常态。
那中国医学能不能长期成为西方医学的延伸,我想我们在洋为中用的同时,要思考能否超越,如何超越?那么我有幸读了三次《黄帝内经》,应该说到现在为止还是一知半解。我明显感觉到中西医是有明显区别的,它强调阴阳五行是统领全局的,我觉得这个就是整体观的辩证思维。阴平阳秘,主张恢复平衡,跟西医的思维,越多越好,是不一样的。
另外就是强调了这个“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要强调我们强身祛病的问题,跟西医相比的只强调治病为主,没有忽视病人的强身方面。形与神俱、上工治未病、辨证论治等等都是中医的精华,另外就是对各种病人积极因素方面,必须要重视。
我觉得这个阴阳五行,我体会阴阳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一个概括。不是一种迷信,因为每天阴阳展开很多,跟天地、昼夜、上下、长短,跟医学上的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精准与模糊、攻邪与扶正,都是阴阳方面展开出来的对立统一的东西。我想这个东西提示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要看到对立的双方,而不是一方,我们既要看到精准,也要看到模糊,要提倡一分为二看问题,要动态看问题。
那么()最近就有一个关于战略思维的认识,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对国家根本性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战略问题。树立全球的战略思维和全球的视野,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局面。所以我想医学也同样需要兼顾局部和整体,兼顾中医和西医,要保持战略的定力和坚定的信念,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我想中国医学,智慧的?,需要思考有中国特色的医学。
那么这本书出来以后,我一个学生,医院的院长还是副院长。他就想两种不同哲学背景的文明,能否互补。我想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战争,一个是互补互建,你们看这两天的文明对话刚好是解决了这个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文明是多元的理念,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来看,描绘了斑斓绚丽的图纸。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可以双向而行。中学西做的不错了,但是我觉得重点应该是西学中,西医俨然是我们国家当前的主流,那么西学中学什么?我想是西医要学中华文明的精髓。要学习中医的核心理念。那么为什么要学中华文明精髓?我最体会到的,如果不学一点中华文明的精髓,不学点老子孔子孙子等等,可能就很难接受中医的德行理念。因为这完全跟西方理念很多是相反。西方的哲学多是强调硬碰硬,而中国的哲学好像更多的是强调以柔克刚。中医的这些德行理念允许带瘤生存。我们认为,中医认为,不管瘤在不在,人活着活得好就行。就同意带瘤生存。而西医强调无瘤生存,所以这些如果没有中华文明的德行理念就很难接受。
那么我想走中国的新医学可能需要两步走。
第一步就是洋为中用,加上历史的超越,但我想学习西方加上中医的理念,可能超越是比较容易的阶段,这是第一阶段的目标。当然中医的核心理念,我想需要我们有中国的中医去演绎。在这本书中,列了十二个中西医可能会互补的建议,我这里不可能全部展开来讲,关于像局部和整体相结合,我看到这就是今年的naturereviewcancer,它就提到微环境控制肺癌的生存影响,就过去的分子靶向机制主要是针对癌有关的分子,而现在发现不仅癌有关的分子,旁边的微环境相关分子,也会影响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所以微环境已经说明我们的视野不仅要看到癌,也要看到微环境。
另外又一篇去年的文章,关于肠道菌群的,也看到它对癌的影响很大,所以现在认为肠道微生物影响癌症的疗效,不单单是癌细胞、而且微环境,还有体外环境,细菌就是体外的,不是人体本身的,都是跟癌有关的,西医也开始注意到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所以从局部与整体互补方面,现在的最新的医学里面,已经出现了,在消灭肿瘤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生命系统的干预,通过免疫的干预,通过微生物的干预,通过内分泌的干预,通过代谢的干预。现在已经注意到,交感神经系统能调控微环境,这就是我们中医在阴虚阳虚的治疗当中,之前阴虚阳虚本身就是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的病理表现,而现在西方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像倍他乐克,它就可以延长(抑制)黑色素瘤的复发转移,倍他乐克不是治疗癌症的药物,但它居然有用,我用了几年的倍他乐克来控制高血压,没想到它还具有提高癌症疗效的作用。
免疫治疗也是热的不得了,像PD-1那种,但是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免疫治疗也不是都适用,它也有复发转移等副反应引起病人死亡的,而且免疫治疗也需要有较好的全身免疫状态才能够有效,病人本身的免疫状态是个基础,如果病人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明天就死了,再好的免疫治疗也没用。
内分泌治疗也是同一个问题,就现在认为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癌患者,三苯氧胺这种内分泌治疗,用五年的就没有用十年的好,要用十年。所以中医中药也一样,你用一两个月看不出来,可能用一年两年才能看得出来。对这一类的,改善为主的治疗,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吃药,长时间的随访。
至于代谢干预,西方已经热得不得了了,可以看到在cell这个顶尖杂志,它说精氨酸可以调控T细胞来对抗肿瘤细胞,我就去查这个精氨酸什么东西(里面含量)多,就发现山药里面多,海参多。这个跟老百姓讲的开完刀之后可以补身体的就有关系,这说明老百姓讲的那些不是瞎说的,有些东西是有科学根据的,甚至已经在顶尖杂志上登出来。那么哪些东西要少吃?丝氨酸和甘氨酸要少吃,像花生、大豆这些。
所以最让我坚定局部和整体结合的是一个百岁的老人,今年这个人已经岁了,他居然是四十几年前得了一个大的肝癌的病人,四年以后又因为肺转移做了肺叶切除,非常不可思议,这个是我去年去昆明看他,你看他的神态,一点都不比我差。
这个能活百岁的老人是什么引起的,是局部消灭,开了两大刀,基本把肿瘤消灭,那这种局部消灭,能不能就活百岁了?当年我统计了一下,这些所谓姑息性切除的肿瘤病人,五十几个之中只有两个病人能够活过10年。那么关于整体的改造,它用了四种免疫治疗,用了攻补兼施的治疗,用了小剂量化疗,还有?攻邪和扶正相结合,我曾经总结了,那时是年,那时是用了西医化疗来“攻”,一两不够用十两,结果越弄越坏,病人很快就出血死亡。后来我们理解的,西医攻,应该加中医的“补”,用补的中药,结果生存率也上去,出血的也减少了。
我的老伴,肺炎好几次了,第一次好了以后,医生说再加一个疗程预防复发,没想到两个月以后又明显的丹毒,丹毒好了以后,再加一个疗程抗菌素,预防复发3个月后,又是严重肺炎,这第3次我说就不加了,都把她弄虚了,冬天满头冷汗,我就开了个生脉饮。但是没想到的是2-3副以后就好多了,1个月以后可以下床走路,7个月都没有复发。所以我觉得中西结合要注意攻补配合,堵塞和疏导的问题。
我的老伴在92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那么我刚好在国外,回来一看她肚子都已经很多个大肿块,那么她就用自己研究的纯中药,加上辨证论治,一个半月出院,没开刀。
当年那个名演员梁波罗的新民晚报登了篇文章,就同时跟我一起住院开刀的病人,已经死了好几个。
我曾经到都江堰去过三次,都江堰是全世界年,唯一还用到现在还能用的水利,它主要是以疏导为主。
那么我想作为一个对照,就是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它以堵为主,高一百米,20年以后,出现了明显的尼罗河的生态的严重失衡,现在越来越严重。所以两者能不能互补,一个疏一个堵。
我想去年我到了浙江,通济堰?,到现在年还是,我觉得它可能就是疏堵结合的。它以引水为主,坝也有就大概2米。
还有一句话,就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中医很重视正气,西医往往是越多越好,化疗越多越好,抗菌越多越好,要用足。
现在西医也开始注意到过犹不及了,你像这个是去年顶尖杂志,就所以不是越多越好。
这个是侵入和非侵入。这个就是我91岁的母亲,在年得了阑尾炎,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我在或外没人签字,91岁谁也不敢随便给她开刀,她也不肯住院,就在家针灸吃药,一天两次,就加一瓶补液,抗菌素用四分之一。但是没想到九天就治好了。现在大家看看,她每天就只有一根管子,大小便都是自己下床,自己穿好衣服下床。有我来陪她,有她孙子给喂饭,心情很好。
如果这样的病人现在住院,至少六七根管子为管道,心脏监护、引流管等等,那人就没法起来了。所以我想这个也许人文在这里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针灸治疗阑尾炎到底有没有作用?我这个外科医生,我儿子七岁生了阑尾炎就是用针灸,他今天也在现场,也已经60岁了没有复发过。我的老伴春节生急性阑尾炎,也是用针灸,也没有再复发。
因为我们诊断研究了一百多例针灸治疗阑尾炎,在某杂志发表了,就是针灸所有症状都改善了。我们刚开始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失败?就是没注意进针有没有得气,留针?补还是泄?什么手法?所以针灸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都注意到才能治好。
最后就是“治病”和“治病人”的问题。中医非常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这个病人去年还给我从广东东莞寄来了荔枝,01年19年前,医院做手术肝癌,手术后尽管化疗1年后复发,再开刀,开刀以后又复发,再用射频,射频以后再复发,5年复发了4次。他又来看我,我是没辙了,甲胎也高,说要不要用干扰素。我问他会不会游泳,他说会,我说那就游游泳。没想到主动参与以后,去年是无瘤生存。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是每天有用米,打了两次干扰素。所以被动治疗5年里复发了4次,主动参与14年无瘤生存。
现在我就告诉病人适度游泳,可以提高多巴胺,那么现在已经发现大脑有个奖励系统,核心就是多巴胺。抽鸦片烟为什么感觉好,就是多巴胺。那么我们游泳就是提高多巴胺,但是过度多巴胺反而会降低会缩短,所以要适度。
中西医结合第二阶段就是要重视“废医存药”(?),因为我觉得中医核心理念可能是跟中药同等重要的东西。因为像硬件和软件一样,原则不可偏废。中西医结合不同于中西并用。
我已经也说过了,我的大哥脑梗全身瘫痪,肺炎。医院说会截瘫。我老伴说也可以试下中药,肺和大肠相表里。我这边就是六七味中药,十几块钱,第二天胃管插进去,马上大概三四次、四五次痰就减少了,后来没再犯,活了三年。我的老伴做了气管切开,变成了类植物人的状态,只活了半年。
我们研究了小复方,这个小复方很普通的几味药,它还可以调控微环境,调控机体,可以诱导分化,但是后期还需要很多研究,很多思路研究我们的平台、评价标准。西医是无瘤生存,中医是带瘤生存,所以死刑跟徒刑评价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
当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方面的支持,所以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将能够梳理出符合国情,有中国思维和中国新医学,贡献给世界的,就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几代人的奋斗,需要需要几百年努力,我只是参与者之一,敬请指正。
学习心得
汤院士这本《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前几日我才刚刚读完,感慨万千。
汤院士对他夫人的感情之深,字字可见,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话,大概就是“炫妻”,我甚至在思考他对中医药的感情是不是来自对妻子的“爱屋及乌”呢?
答案无从得知,但至少对于他是因为政策或者妻子,才开始对中医药的了解,因为了解才会熟悉,才会发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可能真的需要西医或者社会大众给它一个机会,摒弃旧有的排斥或者抵触情绪,试着去接受,看看它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
中国人几千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炎黄子孙的延续,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
更何况,中医药从来与现代医学并无隔阂,至少在临床的角度上是如此。
中医药的发展在于它的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各个民族间的思想,朝代的更迭,流派的借鉴……才共同实现了如今的多姿多彩。
流派无对错,治病最重要。如果把现代医学看作是整个医学中的一支流派,又何必需要那么大的排斥?
什么方法好用,什么办法能治病,大可自由联合使用,门墙观念有何意义?
我最近反复给朋友们说起一件事,中医发展的几千年里,我们耳熟能详,牢记于心的名家用一张A4纸也肯定能写下了。
近代才多少年?名家在沉淀,大浪淘沙,万里挑一,也实属正常。
有一句诗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用在中医药上同样应景。
古代文人墨客,写了多少诗词歌赋,最后不还是变成了历史的灰尘,唐诗宋词经典的的不过百二十首,感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赐予的力量,或许更有效。
最后致谢本文录音讲稿的整理小伙伴,文静和帅弟~感谢支持!
法律顾问团队
张楚翎广西齐川律师事务所广西南宁民商事、婚姻继承
联系
崔彬上海勤周律师事务所上海交通事故、婚姻继承、工伤医疗
联系
唐思凡菲格律师事务所陕西西安公司法股权房地产
联系电话
▼往期精彩回顾▼从《王庆其医话医案集》谈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要点探院丨°探医院!观察员就诊亲体验!(附现场全景图)别疑神疑鬼!一文读懂“飞蚊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