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圣贤柏拉图曾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看上去很容易,但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倒要好好思考一番。你可以说我是谁的谁,我来自哪个地方,我说的什么语言,我在哪个学校读的书,我从事什么工作。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上面这些回答正表明了这一点。
江西庐山对于过去的中国人而言,哪种关系是最重要的呢?无疑是家族中的。我们从来讲究敬天法祖、慎终追远。我们生活在某个地方,说某种语言或某种方言,来自于祖祖辈辈的传承。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祖先又是从哪来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从“我从哪里来”追溯到“祖先从哪里来”,有这么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洪洞大槐树,鄱阳瓦屑坝,是记载在许多人家族谱上的地名,说是本族祖宗来源地。在南方特别是中南西南地区,还有一种说法广泛流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本是一句民间熟语。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说:
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在黄冈地区的族谱中,也有许多关于祖先迁自江西的记载,如
麻城《彭氏族谱》:
(麻城)外籍不一,而江右(即江西)独多。以余所见逮余所闻者,皆各言江西云,夫邑之来江西者,不止万族。
黄冈《黄氏宗谱》:
现今大姓之杂于(黄)冈、(蕲)水、麻(城)、(黄)安者,类皆发源于江右。
黄冈《罗氏宗谱》:
罗氏聚居黄冈者,无虑数十,大抵各祠其始迁之祖,而皆来自江西。
而“江西瓦屑坝”的说法,早在明朝就出现了。黄冈《陈氏宗谱》记载,明朝正德二年(年)陈道隆为本族始迁祖写了一篇传记,其中写道:
洪武六年(年),我祖福五公与弟福六公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同至此地崔家墩,拾饭甑一口,见其白饭满载,与其弟曰我两人衣禄在此矣。
明末清初时期,黄安(今红安)有个叫张希良的人。他出生于明朝崇祯四年(年),39岁(康熙八年,年)中了举人,55岁(康熙二十四年,年)又中了二甲第一名进士,后来又点了翰林,进过礼部。张希良博学多识,一直担任教育考试相关的官职,还参与过编修《明史》。他在晚年写过一篇《瓦屑坝考》,全文如下:
吾邑之彭之靖及诸大姓,大都自西江来,问其始祖所居,皆曰瓦屑坝、瓦屑墩,而不知其处。予谓问之西江贸易汉上者必悉。一日,逢堪舆叶姓者,都昌人,往来寒家,祖籍余干县,图先世佳城,宛如良辛未访祖居余干见者。辛卯偶过江汉书院,举瓦屑坝、瓦屑墩以问,言之甚悉。墩坝俱在余干之西北,有湖名瓦屑湖,方广二三里,近湖有尧山,山下有曾子湖,俗传曾子避越寇所居,研硃点书,渍入湖中,蛙食之至今色如丹砂,但比凡蛙差小耳。曾子湖与瓦屑坝相近,不见屋室,岸边微有屑。盖湖之取名以此,墩坝亦久为湖水沉没,如巢湖空桑之类。洪武初,徙西江大姓以实江淮之地,鄱阳一府为多,而彭与寒舍相距仅二里,寒舍初徙,其时隶黄冈县。靖氏皆一时偕来。后黄冈分置黄安新县,则寒宗与彭始隶黄安,而靖仍留旧县耳。瓦屑墩之名与地,一时俱得,为之深快。
其中说到瓦屑坝就在江西余干县西北,得名于瓦屑湖。
而据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考证,现在江西鄱阳县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就是原来的瓦屑坝。瓦屑坝处在鄱阳湖边的半岛上,在流传过程中又讹变为瓦西坝、瓦砌坝、瓦家坝等。
瓦屑坝——鄱阳湖边的瓦燮坽这些说法指出的瓦屑坝所在位置各不相同,是真是伪这里也不去深究,大概就是鄱阳湖东南边的某个地方,当时作为移民集散地而被广泛记忆并流传。载之族谱,代代相传,最后就形成了“江西瓦屑坝”“江西填湖广”的共同历史文化记忆。
那么,今天湖北湖南大部分人的祖宗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迁徙的呢?
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说:
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
魏源说明末张献忠屠戮四川湖广,致其人口稀少,受损较少的江西人大量迁入。黄冈地区的大量族谱却都说祖宗是在元末战乱后迁来的。明朝正德二年(年)陈道隆在本族始迁祖的传记中写道:
元至正十一年(年),红巾徐寿辉、邹普胜等攻屠蕲黄,赤其地,士民多徙他处实之。当是时也,一望原隰,有地无人。
历史记载,元至正十一年(年)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黄一带起义,徐寿辉多次率兵沿江而下,进攻安庆及周边地区。朱元璋与陈友谅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一带。黄州、安庆地区的战乱长达十几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鄱阳湖东部、黄山山脉西南部一大片区域,即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命令饶州民众向湖北、安徽人口稀少地区移民。据历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这次移民多达二百余万人。
元朝饶州路大致区域从瓦屑坝移民到黄冈、安庆虽然族谱未必都可信,但洪武大移民的历史却是存在的。集体记忆出现偏差也好,攀援附会给祖宗安一个来历也好,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次移民对黄冈地区文化的塑造是极深刻的。宋代的江西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个(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谨守读书仕进的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带到新的家乡。明清时期的黄州(今黄冈)人才频出,在全省数一数二,在全国也占前列,应该就是江西移民迁入的结果,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近代。有种说法:唯楚有才,楚亦在黄。不管是黄安、黄陂,还是黄冈,都是这片土地结下的果。
现在已经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