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简称“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市,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东连江苏省,西接河南省、湖北省,东南接浙江省,南邻江西省,北靠山东省;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截至底,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截至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万人。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安徽省建于清康熙六年(年);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大致包括如今的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清康熙六年(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多元文化圈组成。
2.目标战略2.1总体定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为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
到年,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更加牢固、竞争力持续增强、品质明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基本建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生态安全、乡村美丽、城镇宜居的美好国土。
2.2规划目标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农业空间得到合理优化:推动建设安全高效、共同繁荣的新时代现代化美丽乡村。
城镇空间更加宜居宜业:推动建设联动开放、高效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安徽样板。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建设城乡均衡、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空间品质更加优良:建设保障有力、魅力深远的智能化国土空间。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现系统完善、协同高效的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2.3空间战略绿色:生态优先的绿色江淮战略。严守生态底线,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皖南、皖西及重要河流保护,开展生态修复。
安全:安全美丽的田园乡村战略。稳定耕地空间,改善农业生态,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推进城乡融合。
高效:富有竞争力的高效集聚战略。高能级建设合肥都市圈、高质量提升沿江城市带、高标准建设皖北城镇集聚区、高水平升级中心城市、高效率推进县域城镇化、高品质营造城镇生活圈。
品质:徽风皖韵的品质提升战略。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加强保护、活化利用,塑造徽风皖韵的城乡风貌,提升全省空间品质。
互通:开放共享的畅联互通战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轴带及其周边地区联通水平,强化区域、城乡高效联动,形成智慧高效联动的网络化国土空间。
2.4区域协同广域合作:推进省内外广域合作。共推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共促中部崛起依托“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省内联动:促进省内不同区域协调联动。提高合肥城市都市圈能级,提升辐射能力强化南北合作,推动皖北皖西皖南加快发展共同推进山区、长江、淮河、新安江等保护。
特殊振兴: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优化和提升老工业城市空间结构与品质。
3.总体格局3.1总体空间格局一圈:以合肥都市圈为主的城镇发展区域。
两屏:皖西生态安全屏障、皖南生态安全屏障。
三带:长江、淮河和引江济淮复合廊带,以生态保护为主,兼具城镇发展和农业生产。
四区:皖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沿江平原农业区、皖西和皖南山地丘陵农林区。
总体空间格局
3.2生态空间格局一心:巢湖生态绿心。
两屏:皖西山地生态屏障、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屏障。
四廊: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淮河干流及沿淮湿地生态廊道、新安江干流及沿江生态廊道、引江济淮生态廊道。
多点:各类自然保护地。
生态格局
4.农业农村发展格局4.1农业空间格局四大农业区。
皖北平原农业区:以粮、油为主,兼具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及畜禽养殖。
江淮丘陵农业区:以优质粮、油、蔬菜等为主,兼具水产品、经济果品、畜禽以及观光农业,重点服务城市需求。
沿江平原农业区:以优质粮、油和水产品为主,兼有蔬菜、畜禽等。
皖西和皖南山地丘陵农林区:在发展粮、油、畜禽养殖的同时,重点种植茶叶、蔬菜、林果和中药材等。
农业空间格局
4.2优化村庄布局结构强化村庄规划管控引领;县域统筹村庄总体布局;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空间;强化农村建设管控。
4.3推进城乡融合推动城乡间要素合理配置;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联结;支撑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4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全域综合整治增减挂钩低效盘活传统整修;推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塑造农村特色风貌:皖北田园风光江淮错落有致沿江水乡风韵皖西生态山村皖南山水徽韵。
6.城镇发展格局6.1城镇空间格局一圈: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铜陵8个地级市和桐城(县级市)。
两区:皖北新兴城镇发展区和皖南文化绿色城镇示范区,皖北为阜阳、蚌埠、淮南、淮北、宿州、毫州6市,皖南为宣城、黄山、池州3市。
三带:沿江城市带、沿淮城镇带、淮合宣城市带,沿江为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铜陵、宣城6市;沿淮为淮南、蚌埠引领,霍邱、颖上、寿县、凤台、怀远、凤阳、五河等相关县城;淮合宣为淮北、宿州、蚌埠、合肥、芜湖、宣城6市。
多中心:各中心城市,包括全省16个地级城市。
多节点:各县城及重点镇。
城镇空间格局
6.2城镇等级体系以城镇空间格局为统领,建设高效集聚城镇空间,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提升合肥全球竞争力,增强芜湖全国竞争力,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做优地区性中心城市。
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副中心城市,国际化新兴特大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安庆、阜阳、蚌埠、黄山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滁州、宿州、六安、毫州、池州、宣城为地区性中心城市。
城镇等级体系
7.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提升空间魅力7.1强化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构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强化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管控。
7.2促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不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功能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开展适度的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
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风貌塑造,促使其与历史文化景观和谐一致。
挖掘各中心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软实力。
8.强化空间连接和保障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坚持适度超前、统筹推进,着眼于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覆盖更加广泛、设施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的现代化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强化省际区域间高效互联;优化省内城市间交通通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完善通信网络布局。
安徽省交通运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