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抗栓药物会影响手术吗

本文来自在外科实习的秦尔祥同学的第二篇科普,切入点很好,其中的话题也是代表了某一类患者的术前疑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某天跟着老师值班,晚上急诊室来了一位中年男性,综合他的症状,我们考虑他是阑尾炎发作,接着通过病史查体查血和超声CT等检查证实了患者是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与患者沟通时,询问患者既往病史等情况,发现他4个月前曾经因急性心梗做了冠脉支架放置术,术后常规使用口服抗血小板双联药物治疗,随后,我们又看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异常。

根据教科书的指南推荐来说,一般做过冠脉手术后的患者最好间隔半年以上再进行其他手术治疗,所以综上考虑后,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位患者还能马上手术吗?

在医院,我们经常会面对这样一种情形:患者就诊后并不是立即对症手术,于是很多患者及家属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经常需要先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最后还不一定能马上手术?

其实,患者不能马上手术的原因太多了:

●除了手术室需要按顺序安排手术时间外,医生还要通过对患者的各项检查,全面而细致地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是否适合手术;更为负责的医生还会耐心解释给患者和家属,让他们宽心。

●同时医生们将各种检查和评估状况记录在案,为术前术后留底,以便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连贯的监测。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凝血功能这项指标,在医生参照评估患者是否手术的标准里,是何等重要?

凝血功能这项指标,在术前术后是医生经常需要注意的,它和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联?别急,大家接着往下看。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逐渐高龄化和饮食、生活习惯等改变,慢性病已经充斥在大大小小的家庭里,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来说,抗栓药物治疗已成为家常便饭,而对外科医生来说,也需要了解患者抗栓药物治疗的内容。

——因为抗栓药物治疗会关系到患者是否能手术的问题,同样也关系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

可能对大众来说,抗栓药物治疗是针对其他疾病,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影响另一种疾病的治疗。但是,如果大家深切了解到凝血功能的详细内容,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

因此,今天在这里,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凝血功能及其相关的指标有哪些。

1概略凝血过程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出现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能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这其中是由3个步骤所组成:

1.受损的血管收缩

2.血小板栓子形成

3.通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我们的身体在进行步骤3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又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分为内、外源性2种凝血途径:

●内源凝血途径,顾名思义所有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存在血液中。

●外源性途径则是有来自血液外组织因子III的参与。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参考下图)通常情况都是由2种途径相互促进完成凝血过程。

图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生理学》第63页

2如何评估患者凝血状态

凝血功能是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通常透过以下几个临床常见指标来对患者目前凝血状态进行大致的评估:

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在-×/L,一般<×/L为血小板减少症2.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人体外源凝血途径的主要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3.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体外模拟人体内源凝血途径主要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4.凝血酶时间TT: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后的凝固时间,主要用于筛查肝素或类肝素等抗凝物。

5.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指标升高提示体内纤溶亢进,用于筛查纤溶亢进相关疾病或病理状态。

6.血浆D-二聚体DD: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或分子标志物,常用于筛查继发性纤溶亢进相关疾病或病理状态。

7.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国际敏感度指数),正常值范围0.8-1.2,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用量及疗效,一般对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需要控制INR在2.0-3.0之间。

注意:下表是较为常见的抗栓药物及其常见的适应症

抗血栓药物

常见药物

适应症

抗凝药

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

动脉栓塞、静脉栓塞预防治疗、房颤卒中预防治疗、心梗复发预防治疗等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绞痛、冠脉介入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等

纤溶药物

尿激酶、链激酶、瑞替普酶r-PA

急性冠脉综合征

3为什么抗栓药物对手术会有影响?

首先手术本身对人体就是一种创伤,不论再微创的技术,对原本完整的个体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只要破坏原本的平衡,机体就会启动上面提到的凝血一系列过程,而抗栓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手术出血风险,若是停药又会影响原有疾病的治疗引起血栓栓塞,这个时候术前术后评估凝血功能便不可忽略。

所以,医生需要做的便是评估患者状况,根据不同药物决定停药时机,并且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对患者及家属,则需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并且如实告知医生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及治疗的方法。

纵观患者治疗过程,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信任和沟通的美好。信任与沟通是一座通向健康人生的桥梁,患者搬砖,医生搭建。患者一点一滴的病情详述,变成一砖一瓦建起桥墩;医生的耐心检查和认真记录,落地就能变成镇兽护住桥头;而病患家属的乐观配合,是大桥桥面永固的有力保障。

治疗疾病的过程不仅仅是将自己交给医生,而是与医生共同参与对抗疾病,只有医患共同重视整体健康状态,才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医学生理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实验室诊断学(第4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麻醉分会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39):-

4.AmericanCollegeofSurgeonsGuidelinesforthePerioperativeManagementofAntithromboticMedication.[J].JAmCollSurg.

作者:秦尔祥(外科实习医生)

审核:李照

配图:网络

排版:超耶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转发到朋友圈

让更多人看到!

不能治疗的胆结石

大夫,什么时候需要放引流管?

肝移植术后可以生孩子么?

祛病除恙曲折跌宕

善为医者博采众长

让我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yy/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