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感动不变。在我们喀什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人,但是他们的却用自己的不凡事迹感动着你我,感动着喀什,他们是激起喀什拔节生长力量的人。他们所做的也许只是细微,但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言行引领风尚、弘扬美德、彰显正气,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他们却用自己最伟大人格魅力征服了你我,感动了喀什!
让生命之火燃烧到最后一刻
——记感动喀什十大人物候选人张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快乐之本。用这些话形容张勇,再合适不过。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离休近30年间不知帮助过多少人,在美丽如画的泽普,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而他也因为助人为乐生活的充实快乐。
张勇年出生,年从部队转业到泽普县工作,年离休。40载春秋,他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挚爱的土地,先后获得了“尊老爱老奖”、“新疆四十年建设做出贡献者”等多项殊荣,出席自治区、地区和县级表彰大会14次。按理,他完全可以荣归故里。张勇在老家的亲人也都希望张勇能叶落归根,一家团聚。但是,张勇在宁静的泽普小城呆惯了,而且工作几十年,他和邻居、同事处的和家人一样,他总是忘不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维吾尔族邻居为他们端来的拉面,那个时候,白面可是稀罕物,许多时候,家家户户都以包谷馕充饥。同样,当家里逢年过节寄来一点大米的时候,他也不忘为维吾尔族邻居送去一点稀饭,他舍不得这份情谊。所以几经思虑,他放弃了还乡养老的机会,他要留在泽普,为这里的父老乡亲,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泽普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搞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巩固边防、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张勇把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生活作为己任。有一次,离休干部阿不都瓦依提·巴拉提的儿媳难产,加上经济困难,住院没有钱,一家人手足无措。张勇得知消息,医院与医护人员联系,并垫付了元押金。医院很快做了接生手术,当婴儿呱呱坠地,母子平安时,张勇才松了一口气。住院期间,他不但每天前往探视,还叮嘱老伴炖好羊肉汤送去给产妇补身体,阿不都瓦依提·巴拉提感动地说:“我们不是一家,胜似一家。”
年9月,某乡砖厂的推土机进城,不慎将一名12岁回族小孩压死。请回族阿訇帮助料理后事时,回族阿訇为难地说:“我是白发老人,给一个小孩洗尸安葬,这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吗?”阿訇不愿意去,张勇摒弃一切世俗观念,立即来到死者家中,组织有关人员搭起丧棚,按照回族群众的习俗将小孩安葬,并耐心与孩子的父母家人沟通,妥善办理了后事,也避免了一起民族纠纷。砖厂老板十分感激,派人送来装着元钱的红包以示谢意,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这钱还是给死者的父母吧,他们更需要你们的安慰。”
张勇的热心不仅仅体现在维系民族团结上,更表现在对每一个人上,无论民族、无论亲疏,只要需要他,他就会伸出双手,给予帮助。
过去汉族同志去世后,都为丧葬事犯愁。张勇离休后,主动承担了这些事务。为了联系方便,年他在家里自费安装了一部电话,只要丧主电话相求,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晴天雨雪天,他都能及时赶到,帮助料理后事。有一次,已经是深夜11点了,突然有一位小伙子哭着打来电话,说他父医院去世,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丧亲之痛,更不知道老人去世后该做些什么,母亲听到父亲去世,悲痛过度也住院了,他只有请张勇帮忙。虽然张勇与小伙子素不相识,可是只要能为别人做点事,帮助别人渡过难关,他再累也愿意。张勇放下电话后,医院,帮助死者家属料理后事,忙完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多钟。他疲惫地回家刚躺下,电话又响了,又有一家老人去世,他顾不上休息,再次赶往死者家中帮助料理后事。年9月,张勇在一次办理殡葬事务的时候把脚给扭伤了,医院休息了2天,就拄拐杖来到殡仪馆继续帮忙处理老人的后事。
在泽普县老干部住宅区,还经常可以看见张勇协助城建局、广电局、自来水公司的同志收取各种费用。这些琐碎小事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很简单,并不重要,但小区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他们有的子女不在身边,行动又不方便,如果没人帮忙,就可能遭遇停电停水、没有电视等等生活上的不便,张勇说,“虽然我也老了,但是好歹我身体健康,能走能跑,能为这些为泽普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战友、老同志帮忙,我很高兴。”
年,地区组织老干部到内地疗养,泽普县老干部中有许多民族同志不懂汉语,张勇维吾尔语好,就不顾一路疲劳,带队的导游说一句,他翻译一句,让民族干部都能听懂看懂、领略祖国之大美。同行中,有几名老同志不服水土,身体不适,他到处买药,给老同志倒水喂药、按摩。老同志们激动地说:“老张,你都这把年纪了还要麻烦你,心里真过意不去呀!”张勇对大家说:“趁着自己还有一把劲,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报答党多年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这也是我离休后最大的快乐。”
张勇有六个子女,家庭生活并不富裕,遇到急事,也经常会陷入用钱窘迫的地步,但是,面对群众需要,他总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喜欢与群众在一起,让他们快乐、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正是有这种理想和信念,使张勇成了一名无私的社区志愿者,他走到哪里就给哪里的群众带去真情和温暖。他说,他要让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泽普大地燃烧到最后一刻。(喀什日报潘黎明通讯员刘飞)
一个女儿和她的俩妈
——记首届“感动喀什”十大人物候选人李新蓉
说起李新蓉,麦盖提当地人都很熟悉。她每天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家里,在街上碰到她,说不上两句话就急着走。大家都知道,她要赶回去照顾两个妈。
很辛苦:每天坚持做9顿饭
她的两个妈妈,一个是今年82岁的母亲,一个是今年86岁的婆婆。
婆婆是四川人,喜欢吃辣,无辣不欢,母亲是山东人,喜欢吃咸。每顿饭,李新蓉都要给两位老人做不重样的饭,加之老人每天起床早,吃饭也早,李新蓉和丈夫赶不上她们的饭点……种种原因,她就只好每天做9顿饭。
老人年纪大了,就会像孩子一样——挑食。婆婆无辣不欢,如果哪天饭菜没有辣椒,老人家就会唠叨。而有时工作忙,没时间做复杂的饭菜,给母亲下挂面,母亲又不高兴,说不喜欢吃。“很多时候下了班回到家就急急忙忙给老人做饭,等把她们侍候好了,上班时间也快到了,只好扒几口她们吃下的剩饭。”李新蓉平静地说。
李新蓉就是这样16年如一日地体谅、照顾两位老人。
很无奈:不停调解老人的“矛盾”
说起家中的事儿,李新蓉眼里泛着泪花。
在李新蓉看来,照顾老人很无奈。因为,老人不讲理的时候说不得、骂不得,只能哄着来。
两位老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免不了产生矛盾。在一起看电视,婆婆喜欢听戏,母亲喜欢看电视剧,为了看上自己喜欢的节目,两人有时候就“吵架”。这时候,李新蓉就得赶快跑过来,一边劝母亲,一边劝婆婆,说话稍有不慎,她俩就说她“偏心”“不孝”,她得小心翼翼说话,“妈,你就不能让一让”“妈,看啥都是看,这个台很不错,有很多好看的节目”“妈,现在演的电视剧特别好看,你不看太可惜”“妈,唱戏不安静,长时间看会头疼的”……有时真是连哄劝的话都没了,最后,李新蓉干脆买了两台电视机,各看各的,看电视的矛盾总算解决了。
但是其它矛盾又接踵而至。在上厕所事情上,两位老人也常有争执。有时,母亲在厕所待的时间长了,婆婆就在外面喊甚至责怪,让母亲赶快出来,说自己内急。当然,婆婆用厕所时,母亲也常常和她争。李新蓉总是好言相劝,不间断地调解两人的“矛盾”。
这些日常的小“矛盾”,只是其中的一两件事。在照顾老人的日子里,因为老人的“矛盾”,给李新蓉带来的无奈不知有多少。但是李新蓉总是说:“作为儿女,就应当孝顺老人,忍受是应该的。”
李新蓉的子女在内地上学、工作,丈夫又忙的顾不上家,家中所有的事都靠她一个人撑着。“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我也偷偷地躲起来哭过。”
很欣慰:婆婆和母亲现都健康
因为年事已高,两位老人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有时生活都不能自理,照顾起来很不容易。
李新蓉体谅兄弟姊妹的难处,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和母亲的重任和全部责任。两位老人有时候大小便失禁,她就得为老人清、为老人洗,洗澡擦身、揉肩捶背这些日常的护理,也都由她一个人做,真是从早忙到晚。
有一回,婆医院,李新蓉又是给婆婆炖骨头汤,又是熬小米粥,就是上厕所,都是背着婆婆去,每次都是累得满头大汗。
在照顾老人的日子里,母亲曾多次病危,她每顿饭都像喂小孩一样,一勺一勺地喂,有时,一顿饭要喂上半个小时。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渐渐好转。多少次,医生对她妈说:“你80多岁了得这病,每次都能出院也算是奇迹了,这真是你闺女精心照料的功劳!”
用李新蓉自己的话说,自从照顾老人,她“失”去了很多朋友。“可是,我是爱她们的,我的生命已和两个妈融在了一起,只要她们活着,吃苦受累我心甘情愿!”
街坊邻居都说:“要不是她人好,两位老人为啥都非得跟着她,为啥都这么高寿?”
李新蓉的同事都很体谅她。他们说:“她是麦盖提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工作任务本来就重,可她从没有耽误工作,照顾两位老人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她能做到的,我们都难以做到。”
“她确实是个孝顺的人,两位老人多亏她照顾。”李新蓉的丈夫颜铁军淡淡的一句话,足矣!
百善孝为先。16年来,李新蓉始终如一日无微不至地侍奉母亲和婆婆,在县上传为佳话。她那孝亲敬老的美德,让人们交口称赞,谁家婆媳闹矛盾了,谁家女儿不孝,都会拿李新蓉当例子,让她们好好学。
李新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做儿女、做人的风范。(喀什日报霍然通讯员刘桂庆)
一心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记首届感动喀什十大人物候选人闫豪
他以朴实诚恳、辛勤劳动的热情,赢得了人们认同;他以团结互助、扶贫救济的真情,赢得了人们敬仰;他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深情,赢得了人们尊重;他以开拓奋进、务实创业的激情,赢得了人们赞赏。他就是10多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大力种植红枣、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疏附县绿洲红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闫豪。
闫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疏附县站敏乡,提起闫豪的名字,熟悉他的各族干部和群众都会夸赞说:“老闫致富不忘乡亲,是个扶贫济困、处处维护团结的好模范。”
闫豪今年65岁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他创建了绿色养殖场,靠经营肉羊养殖获得了第一桶金。年一开春,闫豪就在自家承包地里预播了亩红枣,通过努力实现了一年成活、两年挂果、三年受益。又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新种植的红枣取得大丰收。经济效益初显后,他就卯足了干劲在阿依丁村外承包了0亩戈壁地,并为附近村民提供了20个就业岗位。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看着周围村民羡慕的眼神,闫豪鼓励他们种植红枣,并免费提供前三年土地承包费和红枣树苗支持。在闫豪的帮助和扶持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一批种植红枣的16户维吾尔族农民都实现了大丰收,户均收入达5万元。年,闫豪把家从县城搬到了站敏乡阿依丁村这个维吾尔族聚居的小村庄,把户口也从安徽老家落到了阿依丁村。就是这个决定,让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到年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万元、年经营收入万元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就这样,闫豪带动站敏乡5个村吾库萨克镇3个村的部分红枣种植户联合成立了“绿洲红”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响了“绿洲红”这一品牌。绿洲红合作社红枣成功打入上海等内地大城市,进一步拓宽了红枣销售渠道,全面提高了红枣的附加值,周边几个村子的多户人家也跟着闫豪越过了贫困线,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生活。
闫豪一家富裕以后,他为站敏乡的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和实事,受到人们的赞扬。
“小时候我们只在书本里见过雷锋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知道,他就是雷锋……”讲起这个对他们家如恩人般的“活雷锋”闫豪,平时少言寡语的买买提吐尔孙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年5月,邻居买买提·吐尔逊突患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可是因为孩子还小,妻子又残疾,医院,这个汉子只能在床上疼得打滚。邻居闫豪听闻声音,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用当时仅有的三轮医院。家徒四壁的买买提,将家翻了底朝天也仅找到一百元钱,根本不能支付手术以及住院费用,闫豪二话没说,当即让爱人给他送去了0元钱。
买买提·吐尔逊曾经是村里的特困户。他身体恢复后,天生热心肠的闫豪认为,不能眼睁睁看着邻居再这样一直贫困下去。跟妻子商议过后,他决定拿出五万元钱让买买提买一台拖拉机。一台拖拉机改变了买买提一家的命运,买买提开着拖拉机给村里人干活,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很快,本钱五万元钱也赚回来了。当买买提一家拿着闫豪曾经“借”给他们共计50元钱去还钱时,却遭到了闫豪的拒绝,“等你哪天赚到了一百万再来还这个钱”,买买提抹了眼角的泪水“他当时就是这么跟我们说的,就算是自己的亲哥哥也不会对自己这么好。”
有一年夏天,邻居吾买尔突患疾病需要住院,可是家里只有不到元钱,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让这个汉子在床上打滚,一家人都站在那哭泣。闫豪知道后,二话没说,当即就给他送去了0元钱。
闫豪经常对家人和亲友说,以前我们家在农村,因为家庭人口多,生活很困难,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们家富了起来。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我是党员干部,是县政协委员,自己富裕了,不能忘了家乡的困难群众,该帮的一定要帮!
这些年来,不管是找上门来的,还是听人说起的,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这方面,闫豪总是慷慨解囊。
当看到乡里小学的孩子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时,闫豪立即联系给学校送去了价值1.5万元的棉衣棉裤,还送去了10吨爱心煤,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温暖。当看到19村村民因为一条河要绕路2公里时,闫豪又投资3万元修了一条民生桥。为教育转换人员家属送去了价值1万元的生活物资,让教育转化人员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县人社局合作,每年免费为人提供技术指导和练习场地。汶川地震捐款1万元,玉树地震捐款2万元……
23年来,他始终与维吾尔族群众守望互助,同甘共苦。他用技术和爱心在这个村庄里培育着民族团结的种子,带领着附近村民朝着幸福美好的“梦想”阔步前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闫豪累计向他人捐助物资达20万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着这个社会。
“帮助扶贫要用心、民族团结要真心、周围邻居都开心、我们过得才安心”,闫豪把这四句话挂在了合作社办公室的墙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喀什日报王志恒)
来源:喀什日报
编辑:缪伟
责编:张桂香
主编:刘一兵
投稿邮箱:xjkslj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