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难杂症老中医治阑尾炎秘验方通里解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通里解毒汤》

大黄15g(后下),川朴12g,马齿苋30g,崩大碗18g,牡丹皮12g,田基黄18g,桃仁12g,薏苡仁18g,败酱草18g,当归尾10g。

清热解毒,通里行滞。

本方适应于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脓肿未形成,属热、属实者。每天1剂,服后若大便已得通下,即减去大黄,免伤正气。若服后大便不通,可继续服用,以大便通畅为度。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如舌苔白腻,腹部胀满可加枳实;痛甚加广木香、延胡索等药。

欧某某,女,5岁。初诊:年9月12日。

患者于前1天下午4时开始右下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无放射痛,曾呕吐2次,吐出物为食物,小便少,大便2天未解(既往无腹痛史,体健)。

体温38℃。目赤,舌红、苔黄,脉洪数;腹部右侧比左侧稍有抵抗,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8.2×10?/L,中性0.9,淋巴0.10。

肠胃热滞。

清热解毒,通里行滞。

通里解毒汤加减:大黄10g(后下),川朴6g,马齿苋10g,崩大碗12g,丹皮10g,田基黄10g,桃仁10g,薏苡仁18g,败酱草12g,当归尾6g,金银花10g。水煎服。

服上药1剂后,泻下大便,腹痛减轻。查体温37℃,舌黄渐退,脉势转缓;腹部平软,右下腹轻度压痛,反跳痛(-);查血白细胞总数10.2X10?/L,中性0.75,淋巴0.25,再以前法加减。

马齿苋15g,崩大碗10g,丹皮10g,田基黄10g,桃仁10g,薏苡仁15g,败酱草12g,当归尾6g,金银花10g。水煎服。

服第2剂后,患者自觉腹痛消失,已无不舒。为了彻底清除瘀热,继服上方2剂而痊愈。

刘某某,女,15岁。初诊:年7月10日。

患者于前1天早上7时多,感脐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2次;于下午转到右下腹部疼痛,未吐,食欲不振,大便2次。

体温37.5℃,舌苔黄,脉细数;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9.8X10?/L,中性0.85,淋巴0.13,酸性0.02。

热毒结滞肠胃。

清热解毒,通里行滞。

通里解毒汤加减:大黄15g(后下),马齿苋20g,崩大碗12g,丹皮12g,田基黄18g,桃仁12g,薏苡仁18g,败酱草18g,当归尾10g。水煎服,1剂。

复诊:年7月11日。服上药后腹痛减轻,解大便1次,呕吐已止,舌脉同前。原方加枳实,再服1剂。

三诊:年7月12日。腹痛再度减轻,知饥欲食,右下腹重按方有轻度压痛;查血白细胞总数8.3X10?/L,中性0.74,淋巴0.22,酸性0.02,单核0.02。再拟调和肠胃之法,以善其后。

黄连6g,马齿苋15g,崩大碗10g,丹皮10g,田基黄15g,桃仁12g,薏苡仁18g,败酱草18g,土茵陈18g。水煎服。

四诊:年7月13日。服药后腹痛更为减轻,右下腹部压痛消失;查血白细胞总数5.4X10?/L,中性0.63,淋巴0.31,嗜酸0.04,单核0.02。仍服上方1剂。

次日,已无腹痛,情况良好,行动自如,达痊愈。

阑尾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于中医“肠痈”一类的疾病。肠痈这一病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天枢隐隐痛者,大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肠痈,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肠痈”。

痈的成因,《灵枢.痈疽篇》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外科正宗》更进一步说明肠痈是由于湿热、瘀血流入小肠所致,其因有三:(1)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疾气壅遏而成者。(2)妇人产后体虚多卧,又或坐产艰难,用力太过,又或产后瘀败不化累及肠中而成者。(3)饥饱劳伤,负担重物,致伤肠胃,又或生冷并进,湿动痰生,气血凝滞而成者。总的说来,凡寒湿失调,湿热内侵,虫积瘀血以及饮食不节,损伤肠胃等,都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关天肠痈的症状、诊断与治疗,在《金匮要略》里已有详细记载,如“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又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目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这两条简短的经文,概括了肠痈的症状、诊断与治疗,而且后一条更说明了脓未成者可下,脓肿已成者不可下的治疗规律,成为后世医家掌握虚实攻守的主要关键。其中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清肠饮等都为古人治疗肠痈的有效之剂。根据古人的经验,结合临床体会,总结出“通里解毒汤”治疗肠痈,收到满意效果。

应用通里解毒汤治疗的原则是根据《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及张仲景“脓未成可下之,脓已成不可下之”的临床经验为指导,遇到脓肿未形成的都以大黄下之,同时根据中医认为阑尾炎是邪气与正气相结于肠内,致使气血凝滞,瘀热内积而成的病机,在治疗时配合一些活血破瘀、清热解毒的药物,这样可以推陈致新,使血行和利,经脉通畅,于是热散瘀消,不致成脓而达到治愈目的。

上述2例患者均为腹满拒按,脓未形成的实证,故用通里解毒汤治之获愈。

另外,关于阑尾炎用不用泻剂的问题,中、西医仍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医学治疗阑尾炎的原则是禁用泻剂。原因是泻剂能增加肠的蠕动,有促使阑尾穿孔的可能。而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与此相反。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应用大黄等泻下药物不仅不会引起阑尾穿孔,而且确实能使之迅速治愈。至于为什么应用泻剂而不使阑尾穿孔,其原因在于中医方剂组成有一定的法则,君臣佐使的配合,具有相辅相承的作用,不但可以加强药物疗效,而且可以抑制药物过偏所发生的副作用。因此药物的恰当配伍,掌握适当的时机,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yy/9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