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外科进修感悟

点击

上方

医院新闻中心

在医院领导和相关处室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层层选拔;年9月我有幸公派赴英国伦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学研修。期间,主要对医院(RFL)医院医院分别进行了为期2个月和1个月的临床观察访学。

此次访学项目除了临床观察这条主线之外,RFL还专门排了临床观察员核心课程日程表。每周固定在周二或周四上午,医院项目介绍、岗前教育培训、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医院文化、医院组织管理和员工协作、医院感染防控、医疗安全与自身防护、期刊文献检索与评价、英国医生培训制度等。我在3个月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式的培训学习模式中,渐渐熟悉、了解了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如何成为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不论个人收入多少,只根据不同需要,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免费医疗服务。

医院位于伦敦北部ParliamentHill南麓的Hampstead,是医院之一,也是伦医院,同时也是伦敦大学学院(UCL)医院之一。年7月RFH接管Barnethospital及ChaseFarmhospital,目前RFH已经成为已经拥有张床位,员工超过名(多个国籍),年营业额9.24亿英镑的医院,每年诊治来自世界各地万名患者,经常上午门诊14个患者中,可能来自于10个不同国家。RFH是全英国医院之一,医院中,拥有最低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率。

Part

1

RFH的核心价值观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动地欢迎

英国医生凯特·格兰杰(KateGranger)倡导的更好关爱患者的运动风靡全英,她倡导“Hellomynameis”运动意在鼓励医护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得到整个NHS系统的广泛响应。

2、积极地尊重

毫无疑问,RFH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会积极地尊重每一位病患,特别是在患者隐私方面。在诊疗活动中,如果有第三者在场,医生会询问患者意见,是否会介意其他医护人员或学生在场,得到肯定回答后才开始诊治。而且诊治一旦开始,任何人是不得进出打扰的。当需要体检时,医生会将窗帘拉上。

3、清晰地沟通

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清晰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使患者更清楚自己的病情,获取更多的医疗知识,更好的执行医生的医嘱。在RFH门诊,每个患者沟通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一上午门诊量约12-20人也经常拖班到下午1点以后。医生会从病史详细询问,相关查体,化验结果分析,诊断治疗,病情分析,到注意事项,每一条目都与患者详细交谈。

4、可见性安心

RFH的整个医疗环境洁净明亮,各种环境清洁的标识、用品非常多;一次性耗材广泛大量使用。在每一个诊疗区域,你可以看到专门的洗手区域,各种纸巾、手消毒液,一次性手套、围裙、防损伤利器箱等。每个病区的入口都会有一块病区质量及安全的平板,里面包括你可以联系得到的医护人员,病区多久没有MRSA,没有C.difficile感染,以示环境的清洁程度。还有一块内容就是关于多久没有发生褥疮,多久没有发生跌倒的记录内容。

Part

2

安全、标准化运行的外科团队

我在RFH的进修科室是普通外科和结直肠外科部;分为北部和西部两个病区,总共64张病床;外加一个内镜诊疗室。除了负责本科室专业疾病诊疗,还承担了全院各病区普通外科相关的各种会诊查房和多学科诊疗,包括各种普外科的急诊疾病诊疗和手术。

我的导师Mr.OlagunjuOgunbiyi是这个大部门的掌门人,全科的日常工作由他全面负责主持。他直接管辖的医生主要是五位Consultant,他们在执业权利和义务上和Mr.Ogunbiyi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都能独当一面。

我第一天到科里报到时,被安排到跟Mr.Rovan给急诊病人查房,整个过程中就感觉不断地进出不同的病区,不断地上楼下楼,先是普外科结直肠外科(Floor7)、肝胆外科移植科(Floor9)、重症病区(Floor4)、产科(Floor5)、儿科(Floor6)、急诊科(LowFloor)……。由于不断有急诊新病人入院又不得不折返往复,查完一趟房下来已经到了快1点钟,两腿爬楼爬得酸溜溜。用当时Mr.Rovan的话来说,“Itisabloodymorning!”当然,对于NHS医院来说,这样的上午也不是天天都有的,只因为那天我是新来的吧。一般给予每个病人的查房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足以保证达到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查房过程中,上级医生尽情地和病人交谈、询问,下级医生则认真听写,记录下第一手临床资料,并负责查房后的医嘱开具和执行。

查完房后就是手术了。急诊当班医生主要负责当天需要急诊的手术,择期手术日的医生一般早早查完自己的择期病人,8:30前就按时进手术室了。只要主刀医生没有到场,哪怕是一台阑尾炎手术其他任何下级医生都不能“先下手为强”;否则就是违规。只要下级医生达到了一定能力,主刀的Consultant都是非常乐意为后来者引路辅佐。因为再大的手术包括开腹或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都是只有2位洗手上台的医生配合完成,主刀对这一唯一助手的信赖程度非常高。英国的手术室称为Theatre(剧场),RFH的手术室就像是一个表演艺术的地方!RFH去年完成肝移植术余台,是英国七大肝移植中心之一;完成肾移植余台,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余台,完成结直肠肿瘤手术余台;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化流程和优秀的手术团队,安全和质量从何而来?

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例,都会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来标本拍照和留取第一手病理资料(术前谈话已经沟通好可能需要使用患者标本科研用)。切下来的标本都不会给家属过目,因为他们绝对相信医生会按照签字时的要求做。每台手术间隙,护士们一定会分工用消毒巾擦拭手术床和所有触及的界面,切实做好感染控制。连台间隙,Mr.Ogunbiyi就一边喝着咖啡,一把台上没讲完的跟我说上一番,有时还加上一幅精美的手绘解剖图。总之,每一台手术的过程都是紧张有序,配合流畅,就像是一场对白简洁的舞台戏。

RFH有一个专门的围手术期管理路径,直至病人出院和安排随诊。由于是下消化道手术的缘故,他们非常鼓励病人术后早期进食流质,甚至是英国人最爱的咖啡。如果病情必需,也经常有临床营养师和造口护士按需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快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深入人心。

Mr.Ogunbiyi的团队似乎承担着无穷无尽的预约表的一线临床工作,这也是NHS体系的一个特色,因为要想免费,病人们永远耐心地排队,急诊则可享受快速通道。跟着Mr.Ogunbiyi的节奏,周三上午8:30开始在肿瘤学研究室的多学科讨论会诊,周三下午13:00开始是预约病人的内镜诊疗;周五上午8:30开始是预约门诊。

最初参加周三上午的MDT,都有一种被虐心的感觉,主要是指语言关的问题。一上午下来15-20个来自全院的各种肿瘤病人,一股脑地过会。当你刚刚适应这个新的知识点,下一个又开始了,这种“急速轰炸”着实令我心累不已,难以应对。后来通过找科室秘书,头一天拿到会诊病人的清单,先看一遍,事先准备一下,才好了些。每周五看预约的结直肠外科门诊,15-20位病人不算多,但医院规定每个病人就诊时间必须达到15分钟以上,以保证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让医生和病人之间尽可能地了解互信。门诊的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各种肤色,老老少少,南腔北调。看门诊时不能只顾看病,还要充分尊重不同的病人宗教和文化信仰。经常由于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这个Observer被无情地请出诊室回避小憩。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对目标新病人的“严防死守”,像一般15-20个门诊病人中会有5-8个结直肠目标病人。这类病人也就是我们说的高危人群,而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短期内消瘦、有息肉史和家族史的病人初次就诊就会纳入新目标人群。这部分病人在就诊后,不管这次诊疗如何,一般都会帮病人预约2-4周后的结直肠镜检查,除非病人不能耐受或直接拒绝。病人注册的GP也会随时跟进随访。

根据项目部安排,后4周我去了分院巴尼特。Barnet规模要小一些,它主要承担着一些大伦敦北部地区的急诊创伤病人的接诊,所以我看到的病种主要是急性外伤、急性阑尾炎、疝、肠梗阻之类的常见外科急诊病人。总之,在RFL医院,我所看到的外科团队都是安全、标准化运行的团队。唯一不同的是团队人员和工作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而其它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RFL最新的管理目标:更安全、更快康复、更优秀。

Part

3

临床新观察、新体验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观察和体验,何况是在雍容华贵的大伦敦,何况是在高端大气的医院。总体印象上来说,UK给我的“新”是以文化背景为主线的视觉和感觉;RFH带来“新”的则是在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NHS体系下的全新医疗模式。就以时间为轴,讲一些临床新观察和新体验。

1.第一印象:刚一走进RFH,立马上能闻到一股香浓甜腻的咖啡和烤面包的香味;这种沁人心脾气味渗透着浓烈的英式生活文化,医院也是如此。医生都不穿白大褂,只有腰前的ID卡能告诉你他或她的身份。医务人员工作状态下双手统一裸露肘部一下。这两项看似简单的举措,RFH已经执行了10多年。实践证明,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还更好地拉近了医患距离。

2.医院文化:进入新单位,首先要做的是接受一系列的岗前培训,RFH的临床观察员也不例外。首先是医院的历史、现状、愿景,医院的科室分布(不是光看看图,而是有专人带领着走一圈);此次项目的背景、回顾和实施;另外还有各种自身安全防护、员工福利、个体健康幸福等等。让我最感震撼的,是RFH传承和不断创新了近医院文化;具有很强的个体植入性和可操作性。医院员工工作不单单是为了薪水,更主要的是有一种被充分尊重的归属感,为共同的价值观而活着。

3.整体环境:医院非常地安静、整洁。走廊上有很多书法和油画作品、医院历史图片;医院某个名医命名的病房、教室、礼堂。医院有自己的图书馆,配备专门的阅览室,可与UCL、NHS体系联网,员工可以按需打印资料、借阅书籍,每天人满满当当。医院一些专业有很棒的研究室,专门从事临床基础研究。每个病区是相对独立的,有专门的配餐室、垃圾处置室(配专用电梯),所有垃圾直接进垃圾处置室,病房的走道上只能闻到开饭时的香味。病区大部分房间是6人的大间,每个病床均是遥控电动的,配有电视屏幕、餐台、电话(单独的电话号码)和紧急呼叫器,床与床之间有会定期更换的隔离帘子。每个病房有2-3个单间,都是留给需要隔离的病人的。

4.手术室故事:

(1)围手术期管理路径:在NHS体制下,FRH的很多手术病人都是预约而来,不少病人术前准备往往在GP那里都已经安排妥当,手术当天则直接从家里奔向手术台(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正因如此,在手术室经常看到病历空白得只有一张黄色的手术知情同意书(大部分只有病人自己的签名);唯一能找到更多病人信息的只有那一张张小小的带有名字的条形码。每个手术房内外都有电脑能够随时查询到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生化检查、CT阅片、MRI阅片、病理片等等,非常方便。

(2)皇家免费:每一间手术室都很大、上档次,颇有“皇家免费”的风范。除了前面提到的面积足够大之外,手术房的硬件也非常地奢华,物品的使用也是按需分配;这一切都缘由免费。反正十八班武器都摆在那,你依着喜好“翻牌”吧!手术中不用丝线,已被各种型号的可吸收缝线和普理灵线替代。结直肠镜设备是放在手术室大的物品间,每一次中低位结直肠吻合后必需用它来检查吻合口的情况。

(3)痔疮新术式:很幸运观摩了Mr.ColinHart完成的经肛痔动脉结扎术和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术式。THD是一种利用超声精准定位痔核动脉并将其结扎处理的手术方式,同时还利用缝合、提吊齿状线上脱垂的直肠下段粘膜达到治疗混合痔伴脱垂的效果。该手术具有治疗精准,术后疼痛低,恢复快,复发率低的效果。TST术式则为高选择性地切除痔疮上方的直肠粘膜、粘膜下层,达到切断痔核血流,提拉病灶皮肤的效果。具有手术效果确切、损伤比传统痔上直肠粘膜环形切术(PPH)更小的优点,适合混合痔伴中重度脱垂的患者。通过不同痔疮术式的学习,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对患者进行更为个体化的选择性治疗。

(4)炎性肠病手术:炎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恩病;目前手术指征大多体现在于对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出血、癌变等并发症的处理方面。在Mr.Ogunbiyi的团队中,看到的手术病人数大致与结直肠肿瘤手术病人数旗鼓相当,见到的手术都是基于上述的指征。就在不久前,有个64岁的病人30岁左右就有过一次全结肠切除的手术,这次找到Mr.Ogunbiyi手术主要是因为原来的回肠直肠吻合口反复溃疡、出血,慢性穿孔。在切除原有的吻合口后,Mr.Ogunbiyi给他重新设计做了一个带J形回肠储袋的回肠直肠吻合+回肠造口术。

(5)机器人手术:RFH是欧洲几个大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心之一,目前只是以泌尿外科手术为主,每年能完成超过台的手术,并初步开展了8台机器人肾移植手术。在Mr.Barod的手术间,我全程学习、体验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安装、模拟使用、同步观摩、以及保养和维护事项。在离开伦敦前3天,我还荣幸医院(英国医院)观摩了Mr.Thaha和Mr.Chan的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最大的体会和感受就是:超清的3D视觉感、精准的操控性、术者良好的舒适度。虽然没有真正操作手术过,但个人觉得它的学习曲线一定比腹腔镜手术短。当然,最终的优势应该还是归结到更加微创、缩短手术过程时间、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国内北京、上海、杭州等很多大城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数量和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这点充分印证了祖国的复兴之梦已经在路上,正日益成真!随着机器人手术成本的不断降低,今后或许也能成为我这一代外科医生的一道主菜。

5.丰富的培训:最值得一提的要属丰富多彩的各种训练辅导课了,一般RFH在每周二或周四,SINOLINK的安排在每周五。内容相当的实用、覆盖面广,很精彩;每次参加都很享受。授课的老师都是伦敦地区专业的教授,课堂上学员们都有很多很好的互动环节;做到了学以致用。内容涵盖了冲突预防训练、个人弹性能力课程、质量支持改进介绍和领导能力、反思和评价讲习班等等。在刘延东副总理访问英国之际,我们还受邀参加了英国政府卫生部门主办的中英两国卫生人文对话,受益颇丰。

在今后工作中,我会尽可医院,带回科室和团队;给病人更好的人文关怀,努力开展一些新的诊疗技术,为家乡人民看好病、服务好,更好地奉献回馈社会;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舔砖加瓦、尽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二部普外科袁喜红

编辑:罗昭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zy/3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