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再忆我的老连队

白癜风专家祛白季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1124/6668529.html

再忆我的老连队

张志荣

甘肃

回忆是一壶茶,一壶用情感沸水冲沏的浓茶,翻滚、起伏。

——题记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此时此刻,我非常想念老连队及老首长、老战友们。

掐指一算,离开部队整整30年了。我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了14年零7个月。旧情难忘,睹物思人。今天看到曾经的军服、军官证、立功证、转业证等似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是江泽民同志为青藏兵站部的亲自题词,既是对青藏兵站部工作的肯定,也是部队工作的真实写照,我服役的部队就是青藏兵站部的一份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承担格拉输油管线工程(即:青海省格尔木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因为它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5月30日亲自批示的一项国防建设工程,所以工程代号叫“工程”。工程线路设计总长公里,穿越了楚玛尔河和沱沱河等条河流,翻越了世界屋脊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十余座大山,多公里管线处在海拔米以上严寒地区(最高处海拔米),多公里管线铺设在常年冻土地带。海拔高,距离长,自然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复杂,是完成这项工程的最大困难。但在建设过程中广大指战员斗严寒、战风雪,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经过三年零八个月的英勇战斗,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能输送多种油品的管线,一次试通油成功,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年11月在西藏拉萨举行了隆重的通油剪彩仪式。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和成功性,年5月被总后勤部授予“千里高原铺油龙,世界屋脊建奇功”锦旗,年被国家经济委员会评定为优质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我所在的七连就是其中之一,年3月被总后勤部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并荣立集体三等功,同年年底被青海省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在《青海日报》上大篇幅报道了连队事迹,年《解放军生活》杂志第9期以题为《埋在永冻层下的故事》刊登了我连的事迹。

镜头一:军事博物馆。钢钎、铁锤与第三奇迹(即: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后的格拉输油管线,是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人间奇迹)。年9月《解放军生活》第9期刊登了这样一条报道:年4月,北京军事博物馆,无数双充满新奇的目光聚集在一把生了锈的铁锤和一把尺把长的钢钎上。铁锤钢钎旁有一段说明文字,“这是七十年代初总后某部输油管线部队在世界屋脊建设格拉输油管线用过的铁锤和钢钎,他们把无数铁锤用成了小榔头,把无数钢钎磨得只有尺把长,累计开挖土石方一万多立方米,相当于一米见方的堤坝从拉萨铺到北京。”看完这段文字,杨白冰上将感慨地说:“了不起,这是一个奇迹”。我们连队就是创造“奇迹”者部队的一把“尖刀”,承担、完成了多项急难险任务。

镜头二:战胜自然环境和能吃苦是第一要务。很多人都非常清楚上青藏线意味着什么?!首先挑战的困难是自然环境,即:高原反应。要战胜高原缺氧必须要能吃得下、能睡得住。很多战士上线后或多或少有高山反应,表现为气短,尤其活动量大时气短的更厉害,严重一点的,脸都成紫色,嘴唇发黑,头疼,甚至掉眼泪,只要坚持能吃、能睡,就算基本战胜了高山反应。第二个要挑战的困难是住宿。我们的工作性质是在青藏线流动执行国防工程任务,住的是帐篷,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多度,睡觉要“全副武装(穿着衣服睡)”,以“爬冰卧雪”形容也不为过。到团部驻地也“享受”“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待遇。睡一晚上第二天起床被子上和脸上全是沙子,住宿条件非常艰苦。第三要挑战的困难是吃饭。高原新鲜蔬菜少,吃的是压缩菜、鸡蛋粉、罐头等,官兵们缺乏维生素,导致指甲都出现凹状。第四要挑战的困难是高强度体力劳动。我们连队是“硬骨头六连式的连队”,担任的任务基本都是又苦又累或急难险者。如:开挖管沟、开采土石方、搬运管子等等,也就是说干的是苦力活。当时机械化程度差,主要靠人力搬运,有时搬的石头要接近人体本身的重量,几个人抬到一个人的身上,再“护送”到目的地。为了防止受伤,在施工期间棉衣、大头鞋是不离身的,衣服和鞋子可以用梭梭吊吊、千疮百孔来形容。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在视察部队时发现这一情况,当即拍板缩短棉衣和大头鞋的换发年限。

镜头三:敢打硬仗的连队。七十年代初,路过长江源头第一桥,都会看到在沱沱河大桥醒目位置悬挂着一面绣着“管线工程总队七连”八个深黄色大字横幅。这就是我们连队打硬仗的一个典型事迹。

沱沱河是长江上游的主流,河面宽阔,水深流急,堪称千里管线的一大屏障。在河上架设管道前,上级要求60天内管线必须通过沱沱河,这是一个非常难啃的“腰节骨”。在攻克这一难关时,各个班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料班站在木筏上在河心作“冲浪运动”,溅起冲天水柱;备料班扛铁管,拌水泥,个个如泥人一般;负责搭脚手架的架子班,整天泡在冰河里,有些战士下半截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电焊班如金钟倒挂在脚手架上,拉出长长的弧光,班里的11名战士,整日悬挂作业,两只眼睛倒挂得又红又肿。可当焊接尾声需要减员时,谁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焊枪,争着要吃这个“尾巴”。

一天,沱沱河地区气候骤变,从喜马拉雅山吹来的冷风,挟着黄豆大的冰雹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战士袁得富被大风从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推翻掉到了波涛汹涌的河中。连长带着两名战士跳入河中搭救,在河中拼搏近半个小时,才把袁得富拖了出来,袁得富苏醒后,看着跪在身边的连长和两位战友,浑身湿淋淋、打牙关,胳膊和腿上到处都被冰划得鲜血直流,他明白刚才发生了什么,晶莹的泪珠顿时挂在了古铜色的脸颊上。

经过一个半月昏天黑地的拼杀,一条近米的油龙从沱沱河飞挂而过。

镜头四:强官手下无弱兵。连长黄永龙,警卫排长出身,有一股宁折不弯的倔脾气,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顾个人安危,身患心脏病,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他把自己的病抛在脑后,带头战斗在一线。经常一身沥青,一身油,一手老茧。在开挖某油库灌基时,全连昼夜实行两班倒。为了施工安全和加快工程进度,其他官兵两班倒,可他几乎是连轴转,累了就和衣在值班车上眯一眯,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全连官兵发扬敢打硬拼的精神,全身心的扑在工程任务上,很多战士轻伤不下施工现场,有的带病坚持工作。因为每一个班要作业12个小时,炊事班要送饭到施工现场,饭后就投入施工,很多战士患上了急性阑尾炎,我们班11位,有9位做了阑尾摘除手术。

格拉输油管线的建成,结束了用汽车从甘肃柳园、青海西宁运输油和西藏长期以来“靠牛粪取暖,用酥油点灯”的历史。多年以来,该条管线为西藏输入了大量的成品油料,既保证了国防建设用油,又满足了地方用油,也有效带动了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被西藏人民称为“生命线”“血液线”和“幸福线”。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张志荣,年出生,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王树宾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鹏

总编:琅琅

副总:蔡泗明倪宝元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孔秋莉焦红玲

主编:石瑛赵春辉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zy/7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