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自年Mellors和Ortega首先开始对膜性肾病的机制研究以来,不同国家的多位研究者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作出了重要的阐述。
一一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刊登了来自南方医院肾脏科侯凡凡院士团队开展的一项全国范围内肾脏病理类型转变与空气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涵盖我国个城市,家医院,总人数多达人,时间跨度为年-年。
一一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国11年来肾小球疾病类型变化的情况。IgA肾病仍然是肾活检及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28.1%),而排在其次的已经变为膜性肾病(23.4%)。膜性肾病近10年来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已经有超过IgA肾病的趋势。
一一进一步对各地区的膜性肾病研究分析发现:膜性肾病在北方地区的发病频率更高。研究者通过分析近年公布的全国范围的3年平均PM2.5分布情况,以及近3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指数等空气污染指标发现:在矫正年龄、性别、地域以及临床相关因素后,更多的PM2.5暴露与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相关,此种关系是呈非线性的,在PM2.μg/立方米的地区,PM2.5每增加10μg/立方米,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就增加14%。
一一该研究提供了长期空气污染(PM2.5)暴露与增加膜性肾病风险的证据,但这仅仅是我们认识空气污染与膜性肾病关系的开始,日后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以及前瞻性研究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一发现令肾内科医生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更多了一份担忧。
参考文献:X.Xu,G.Wang,N.Chen,等.Long-TermExposuretoAirPolutionandIncreasedRiskofMembranousNephropathyinChina[J].JAmSocNephrol,,27(12):-.
一一为遏制膜性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随着研究逐渐深入,目前有关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
一一磷脂酶A2抗体的发现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可谓是里程碑式的突破。但是肾小球内磷脂酶A2受体抗原沉积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的疾病诊断、治疗反应预测和疾病复发监测方面的意义尚不清楚。
一一针对该问题,南京军区总院刘志红院士对例肾活检证实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进行了研究,提示在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方面肾小球内磷脂酶A2受体抗原较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更可靠。在判断疾病活动性和肾功能水平方面,可能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较肾小球内磷脂酶A2受体抗原更可靠。通过该研究显示,联合检测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水平和肾小球内磷脂酶A2受体抗原沉积可能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提供更多的实验证据。
参考文献:H.Z.Qin,M.C.Zhang,W.B.Le,等.CombinedAssessmentofPhospholipaseA2ReceptorAutoantibodiesandGlomerularDepositsinMembranousNephropathy[J].JAmSocNephrol,,27(10):-.
医院肾内科临检室可进行人血浆磷脂酶A2受体抗体检测(定性、定量)
外送标本采集要求:采用生化管,抽取4ml血液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