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跑在疫情最前线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年,上海市第四人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益辉主任就曾经带领科内骨干医生李磊、吕晓慧以及护士柴凤萍义无反顾奔赴武汉援鄂50余天。而今天,当上海疫情开始之际,四院呼吸科的张益辉主任、李兵主任带领着科内几乎全部医护再次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冲锋一线、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无所畏惧。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坚守着虹口、守护着上海。
呼吸科的抗疫领跑人
张益辉主任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政主任、院第九党支部书记,在3月26日接到上级指示后便迅速组建了包括本科室胡晓娟医生、柴凤萍护士在内的19人医疗队奔赴集中隔离点,各项工作从零开始,成为跑在疫情最前线的领跑人。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期间辗转数个集中隔离收治点,开舱、建设、收治病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当各集中隔离收治点逐渐步入正轨后,医院,医院,成为亚重症病区负责人直至今日。早已身心俱疲的他却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刻喊累,坚持每天最早来到病区,参加各种查房、会诊、病情讨论,每天事无巨细地了解、关心病人以及医护工作情况,及时指导诊疗方案。真正是我们抗疫前线的“主心骨”。
呼吸科另一位抗疫领跑人,李兵主任,早已是花甲的年龄,在疫情开始后,医院内。在张益辉主任赶赴集中隔离收治点工作时,她是最有力的后方支持和掌舵人。医院后,随着高龄复杂患者收治率不断增加,李兵主任作为院内医疗专家组组长,每日主持各种疑难、重症病例讨论,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查房,与各级一线医护人员分析病情、探讨治疗方法、改进诊疗方案。坚持每日深入各病区,在抗疫最前线抓疏漏、补不足,成为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
呼吸科的抗疫中坚力量
除了两位呼吸科的抗疫“主心骨”、“领跑人”,不得不提我们呼吸科的中坚力量,李磊副主任、吕晓慧副主任以及董芳副主任医师。
李磊副主任医师从3医院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感染科,协助感染科申玉翠主任工作,工作内容繁杂,同时风险高、责任重、压力大,随着疫情的进展,我院定点收治新冠病人,李磊医生对接各社区的求援、会诊要求,筛查来院就诊病人,排查各类境外阳性病人,养老院病人的收治工作,以及协调安排各类转运任务等,医院舱内医生内科用药的指导工作。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的时间,他始终在感染科24小时的连轴转,没有休息,没有松懈。李磊医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发挥了最大的光和热,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最可靠的、无所不能的老大哥。
吕晓慧副主任医师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助理,张益辉主任在集中隔离收治点工作期间,他承担了呼吸科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从4月开始,他没有回过一次家,而家中只有一个读初中的儿子独自留守。医院抗疫,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只能让年幼的孩子早早学会了独立。医院、科内提过任何要求,自始至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吕医生同时还是17楼病区的负责人,对口的是一群特殊的患者,均来自于精神卫生中心。患者基本都无法正常对答,这意味着增加了治疗难度,必须通过仔细查体,结合辅助检查来制定诊疗方案,因重病人太多,吕主任及时从设备科调配监护仪,病区心电监护数量仅次于重症监护室。患者来院时都存在明显脱水,高渗状态,所以大部分留置了胃管,但患者服用精神病药物,本来胃动力较差,鼻饲速度不能快,容易反流,所以必须每日加强医护的巡视工作。吕主任之前参加过武汉抗疫,接触过大量新冠患者,深知氧饱和度检测在识别重症患者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第一时间制定了氧饱和度监测表,要求每班医师必须掌握患者氧饱和度情况,及时汇报处理。在吕主任的带领下,通过17病区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17病区每日高渗状态的患者人数都是全院最低的。
董芳副主任医师是15病区主任。刚加入15病区工作时,病区只有6名医生,每天早上只有2名医生上班,而病房最高峰时收治了61位患者,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高龄、失智、失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查房时病人根本不会跟医生有任何交流。董芳给每一位家属打电话,了解这些失能老人的基础疾病的情况,通过细心的观察病情,及时调整他们的治疗方案。5月15日,15病区接收了一名从ICU转来的肾移植术后合并重型新冠肺炎,并且伴有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的高热老年女性患者。该患者于年行肾移植手术,术后长期口服抗排异药物。抗排异药物的作用就是要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避免对移植肾地排异。但患者同时有新冠病毒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除了抗感染治疗以外,又需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才能达到清除新冠病毒,控制感染的目的。这样一来如何调整抗排异药物剂量和抗感染治疗方案就成为重中之重。董芳主任数次提请院内专家会诊讨论,2次提请市级专家讨论,并且多次电话连线给患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讨论药物治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6月2日患者核酸两次阴性,符合出院标准,医院继续治疗。
呼吸科的冲锋兵
在疫情防控吹响号角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挺身而出、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一往无前,他们是这场战役的冲锋兵。
胡晓娟医生在临时集中隔离点建立初始,就毅然报名跟随张益辉主任左右。胡医生仅仅80斤的瘦弱身躯,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和毅力。和医疗队员们在短短开舱48小时后就开始收治病人。在隔离点工作期间,由于一切从零开始,人员紧张,常常需要大家不分昼夜收治患者。有时候,她可能需要连续进舱十几个小时不下火线。好不容易休息了,也可能因为人手不足再次顶替补上入舱工作。在天虹隔离点开始有条不紊开展工作、慢慢步上正轨后,胡医生再次跟随张益辉主任来到场中路方舱“开疆扩土”......回看胡医生这一路抗疫战斗,始终在“冲锋陷阵”、不曾停歇。5月底,在方舱战斗了2个月的时间后,胡医生没有休息,医院5楼ICU工作,勇挑重担、无怨无悔。胡晓娟医生说:“我要从最开始一直坚持到结束,战斗到抗疫的最后一刻!”
徐瑾医生在疫情发生时正在外院进修,医院。她的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体弱的老人也需要人照顾。在医院需要组建外出采样队时,徐瑾医生数次请缨要求参加,甚至提前打包好了行李,准备随时出发加入战斗。但张益辉主任考虑到她家的困难,均婉拒了。医院医院,急缺医护人员时,徐医生却再也坐不住了,她不顾家中的实际困难,毫不犹豫地报名,毅然决然提着早已医院,进入闭环、参加舱内工作。她一开始在17楼病区工作,由于17楼都是精神疾病的阳性病人,往往交流困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除了医疗工作外,还要时刻盯着病人吃喝拉撒,电话联系家属......工作紧张、忙碌但充实。徐瑾说“我在舱里的工作很普通,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可是,就是因为他们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医护人员,干着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作,在抗疫前线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才能换来一批又一批病人的康复出院,才能迎来抗疫胜利的曙光!
战场上的“佳人”
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邬佳妍,在此次抗疫中临危受命,成为了15楼护理团队的领军人。新冠肺炎患者往往痰量多,痰质厚,对于长期卧床的危重症患者来说无法自主排痰,痰液容易堵塞气道,这无疑是致命的。在这一现实之下,吸痰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变得尤为重要,往往会成为救人一命的关键之举。而15楼的护理团队来自内外各科,有些护士平日较少接触吸痰护理,有时无法保证吸痰管能准确进入气道,导致吸痰的效果打了折扣。每每这时邬老师总会上前接过那根看似普通的吸痰管,精准熟练的操作,让患者和大家都“松了口气”,不禁佩服邬老师不愧为呼吸科的实力派!
面对神志不清无法动弹且身带多种导管的危重症患者,如何安全有效的翻身成了个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也是邬老师发挥了领头人的作用,带着护士和护工摸索出了一个四人协作的翻身方法,利用上下两层床单卷边对调,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俯卧位,这一方法也被大家戏称为“摊煎饼”,并且成功的流传到其他各个病区被大家学习使用。
抗疫阵地的螺丝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就是抗疫阵地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
朱琴琴医生在疫情发生初始正在急诊内科轮岗,当时社会面已有散发病例,经常会碰到阳性病人,她穿着防护服上班,一干就是八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当时急诊病人量不减反增,因人手不足,还兼顾了胸痛中心、抢救室等工作,工作强度很大。急诊轮岗结束后,医院的核酸采样队。在我院正医院后,她又负责组织起了未进舱人员在清洁区的工作,协助舱内人员工作的同时做好清洁区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大家解决困难,在清洁区工作的还有呼吸科的张芬医生、施晓倩医生。她们需及时上报重型、危重型病例,完善病情汇报、病情评估及危重死亡病例讨论PPT,参加多学科会诊,记录会诊意见,及时与舱内人员传达会诊意见,随着双阴的患者增多,她们还承担了部分转运重症双阴患者的工作。4月22日以来,她们在清洁区工作至今,未曾休息一天。大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大家都想着一定要坚持到底,和舱内同事一起奋战到关舱!
医院舱内工作期间突发急性阑尾炎,转外院手术后,恢复2医院闭环、入舱、外出采样,始终活跃在抗疫一线。
还有李小梦医生、肺功能的张欢医生、郑雯护士、哺乳期的刘娟医生、高年资的张庆文副主任、杨柯副主任等等,不一而足。大家有的在舱内持续奋战、有的在清洁区默默协助舱内医生、医院核酸采样队早出晚归参加采样任务、也医院的工作......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却展现着不平凡的能量,没有退缩畏惧、只有迎难而上、奋勇战斗!
这场战役即将取得胜利,作为跑在抗疫最前线的呼吸科同仁们应该也可以松一口气了吧,你们真的太累了!正因为有像你们这样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的默默奉献和付出、坚定的信念与努力,这场抗疫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让我们共同努力
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供稿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欢
编辑丨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