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人交流时谈到近代史的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注重自己的清誉而不顾国家利益,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进而采取过激行动,以致局面不可收拾,教材至今歌颂;另一个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大局观处理问题,却被爱国贼当成卖国贼。历史上这种行为太多,我说句过头话,太注重自己名声的人基本没好人,如杨广、王莽,或者可以说,人人都说好的人一定是大奸之人。
那年那天,利用候车和坐车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书中关于友情、爱情的描述固然感人,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亲情,主要是母爱。
奇怪!我的耳边不断响起的是:好男人都死哪去了?又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的著名论断:那些常常自诩道德高尚而刻意贬损娜斯塔霞的人,其实连娜斯塔霞的一个脚趾头都不如。
言归正传,小说主人公小男孩小的时候父母离婚,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长大,教会他坚毅勇敢,善良助人,乐观积极。母亲很孤独,“有一天她小心翼翼地擦拭茶壶,一边对着它说话,最后把茶壶放回阳台时,不但祝它有愉快的一天,还把壶嘴转向外,让它欣赏风景。”母亲也很坚强,“爸爸的离去让妈妈忧伤不已,而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偶尔长叹,然后泪水盈眶,但她都会转身,不让男孩看到。”母亲努力加班,只为让他过的更好,等他实习的时候,从不会给他增添烦恼,直到自己病倒,也瞒着他不让他担心,直到自己孤独的死在家里,第二天才被朋友发现。
他过于纠结已经失去的,却没有去珍惜拥有的,父亲的离去成为了他心灵的创口,他哪里知道父亲对他的爱是那么深沉。虽然他以为没有了父亲的爱,但是他的母亲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他所有的爱,以弥补他的缺憾。男孩心里满含着对母亲的爱,但是他一直没有表达出来,再想表达时却永远都没有机会了。成年之后的他已经习惯了母亲对他的关怀,却从来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