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网文寻找ldquo消失的病号饭

人们常说,生病是情感最为脆弱的时候,背井离乡参军入伍的战士们也是一样。在开始讲今天的故事之前,我想问问战友们,你在部队吃过“病号饭”吗?

我们的话题,就从一碗普普通通的“病号饭”说起。

(一)

小李刚入伍那会儿,部队伙食费低,每人每天只有7块5毛钱。团里为刚入伍的新战士每人补助5毛,总共也就8块钱。

虽说那个时候物价低,但是要想吃好、吃得有营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很多新战士入营第一顿饭大多都是面条加鸡蛋,一来是方便,二来确实是因为伙食费捉襟见肘。

身体单薄的小李,入伍没几天就生病了。那次在训练场上晕倒后,就一直卧病不起,头晕目眩,吃啥吐啥。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多礼拜,仍不见丝毫好转。有些战友私下里议论,照这样子下去,小李非被退兵不可。

我不知道是老兵们故意吓唬小李的,还是照此下去小李真要被退兵,只知道,自从小李侧耳听到战友们的议论后,开始着急了。

小李生在偏僻的山间小村,父亲早年去北方某省挖煤,之后一直了无音信,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送到部队,只期盼着他能够在部队出人头地,可是现在……

看着日渐消瘦的小李,班长老李心里也急,他陪医院,听医生说,小李头晕目眩是因为贫血和血糖低造成,上吐下泻极有可能是水土不服。

医院给小李开了很多药,老李也想了很多办法,每次带班训练回来,老李都要跑到炊事班亲手为小李开个小灶,但收效甚微。

情急之下,老李想了一个“损招”,他给小李的母亲打电话,让她寄了一包锅灶土来,然后每天早上,老李让炊事班长给小李做两个鸡蛋,放在红糖水里,水里又掺着小李家的锅灶土。

还别说老李的“土法子”还真管用,小李的病情逐渐缓解,很快就回到了训练场,从那以后连队留下老李的传说——李班长的病号饭专治水土不服。

后来,小李当了班长,老李退伍离开部队,小李接过了老李的“土法子”,再后来,这种土法子也被更科学的法子代替,从而离开了部队。

(二)

无限空旷的高原,今夜再也不会像往常一样静谧。大雪封山之后,哨所就成了一座孤岛,方圆数公里之内,除了哨所里的兵和哨所窗户上那盆被兵们精心呵护的葱苗,再无其他生命的踪迹,就连时常在哨所上空盘旋的、不知是鹰还是秃鹫的飞禽这几天也没了踪影。

下午,哨所官兵巡边结束,战士小王稍稍觉得有些不舒服,哨长立即让他休息,并将情况向连队做了汇报。

夜色稍浓,连队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哨长说,小王睡了,有些发烧。连队干部让哨长给小王弄些吃的,汤汤水水吃点,发发汗,赶明儿风停了,想办法派军医上来。

哨长知道在高原,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个头疼脑热,因为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哨长问小王想吃啥?小王说,能吃一碗妈妈做的“裤带面”就好了。

这是个难题,因为在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压低,面条是很难煮熟的。好在哨所上有一支高压锅,可是高压锅压出来的面条还是面条吗?那是完全就是白面糊糊。

说起来就是这么尴尬,一碗面条在内地算个啥,可是在高原简直贵为天物。哨长端着一碗面疙瘩给小王,满脸的不好意思,小王接过哨长手里的面,吃着吃着泪流满面。

哨长问,怎么,不好吃吗?旁边的战士说,小王,你不要太感动,哨长为了煮这碗面折腾了好久,把小青(注:战士们精心呵护的葱苗,一直舍不得吃,它是哨所上唯一有生命的绿色,故名“小青”)都给你吃了。

小王说,哨长,胡椒粉放多了。

后半夜,小王迷迷糊糊睡着了,战士们轮流守在他身边,以防万一。风撕扯着雪地,战士们觉得这夜好长,像是熬不到头。

(三)

好长一段时间,师医院的护士们很是羡慕小梁,每天副班长会准时准点给他送病号饭。

小梁刚入伍没多久就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闹着要回家,一会儿又闹着要回连队。

副班长被他闹腾得没了法,只好向连队报告,指导员说,作为副班长你要向兄长一样关心他,设身处地的对他好,不要有啥厌烦情绪。

副班长想不通,小梁自打入伍以来表现还是不错的,怎么一个急性阑尾炎就让他变成了这样?难道医生割错了?

副班长想从护士哪儿摸点情况。护士告诉副班长,小梁平时还好,只要连队来人看他,就闹个不停。副班长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心里憋着毛病呢!

心里憋着毛病的人只能用心药医,午休的时候,副班长悄悄来到住院部,看见小梁正一个人偷偷吃零食。

副班长气不打一处来,冒着大太阳,大老远给他送来的饭菜不吃,偷偷吃零食,还要闹情绪。副班长站在病床旁,非要小梁说个明白。

小梁说,连队送来的饭菜总是老三样,而且医生不让吃辣的。副班长看放在桌子上已经坨了的面条和卧在面上已经干巴的煎鸡蛋,心里顿了一下。小梁是北方人,爱吃面条不假,但吃辣不行,可炊事班做饭又喜欢或多或少放些辣椒。

副班长回到连队跟炊事班长商量这件事儿,炊事班长深表歉意,专门安排炊事班副班长负责给小梁做小灶,馒头稀饭,烙饼玉米糊糊……样式也多了起来,小梁再也没闹腾,很快出院回了连队。

(四)

这些故事离我已经很久远了,都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也可能是我离开基层部队太久的缘故,“病号饭”这个老称谓倒成了新名词。

现下,有些带兵人总埋怨,如今这些士兵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差,以连为家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若是带兵人没有让自己的士兵感受倒连队大家庭的温暖,士兵怎么会以连为家呢?

就拿“病号饭”来说吧。“病号饭”是我军密切官兵关系的一老“法宝”,从建军之初延续至今,有些单位搞得很好,有些将其束之高阁。

有些带兵人认为部队伙食条件越来越好,比起物质紧缺那个时代,战士们对“吃”看得越来越淡,因此觉得“病号饭”无足轻重。

还有些带兵人做“病号饭”流于形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病号饭”是一碗鸡蛋面,21世纪的今天还是鸡蛋面,倒不是说鸡蛋面不好,只是觉得带兵人就不能开创一下思维换个花样吗?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年轻的战士背井离乡,参军入伍,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一点不得劲儿,尤其是生病、身体异样的时候,若是无人问津、无人关怀,那心情是怎样一种凄凉?

此时此刻,没有什么问题是班长端来一碗热腾腾、可口的饭菜所不能解决的。因为,见微知著,“病号饭”不是一碗简简单单的饭菜,那是满满的关怀和爱。

如果有人真的把“病号饭”只看成了一碗普通的饭菜,那么你不是被时代抛弃,而是被战士给抛弃了。

中国军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wc/8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