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张惠仙,工作在云南省贫困程度极深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岩因村。
阑尾炎夺走了父亲的生命80年代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医疗卫生条件极为落后,张惠仙的母亲怀她不到七个月时,她的父亲患上急性阑尾炎离世。在城市里,一个小手术就可治愈的疾病,却可以轻易夺取一个偏远贫困地区村民的性命。
乡村医生张惠仙
“从我记事起,希望家里有人能行医治病几乎成为母亲的执念。她曾亲自报名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却因为文化程度太低,最终没能入选。初中刚毕业,母亲就为我做好了打算,安排我去乡镇卫生院学医”,年少的张惠仙并对医学并不感兴趣,但她能理解母亲,父亲的早逝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张惠仙和村民在一起
初到卫生院的头半年,张惠仙大多时候都是在给卫生院的老医生打下手。清洗消毒注射器和针头的任务全落在她身上。一天下来,水池消毒液里浸泡的几百个针头,需要她用手一把一把地捞起来,被扎伤是常有的事。
学习的时间不多,她就在每天倒垃圾的时候,把药剂瓶上的标签和药品的盒子收集起来。晚上回去,她会把说明书一张张粘贴在笔记本上,仔细翻阅,不懂的才去请教老师。
18岁,姐姐陪着她下乡18岁的张惠仙接到的第二份重要工作,是给村里的孩子打疫苗。没有车,只能徒步下乡。山里的小路蜿蜒曲折,还常有野猪出没,胆小的张惠仙就央求姐姐陪着她。从卫生院出发走到最远的寨子里需要七八个小时,姐姐心疼只有70来斤的张惠仙,每次都帮她背着沉重的医药箱。
张惠仙拎着医药箱出诊
“如果不是姐姐的陪伴和支持,我可能在18岁那边就放弃学医了”,张惠仙回忆说。
下乡遭遇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因为当地老百姓没有文化,不明白给孩子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张惠仙每次都要花很多时间来说服家长,工作效率极低。一个并不大的村庄,她跟姐姐要走访好多次才能帮全村孩子完成疫苗注射。
母亲为她盖了间木板房这样的学习持续了半年之后,张惠仙收到村子里招募乡村医生的消息。在母亲的劝说下,她回乡做起了乡村医生。原先的村卫生室是栋年久失修的土房子,光照和卫生条件都极差。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开展工作,母亲拿出积蓄盖了一间木头板房子,用作新的卫生室。
张惠仙在给老人看病
在这所干净明亮的木头房子里,张惠仙接待了她的第一批患者。但更多时候她需要奔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上门为村民看病。
当时的农村,常常会有孕妇因难产不幸去世的消息。为此,张惠医院学习产科知识,回来后就开始帮孕妇接生。遇到高危孕产妇,她也要陪着前往乡镇卫生院。十几里的路,她就跟着运送产妇的板车一路小跑。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帮忙接生的经历。去到产妇家里的时候,她已经阵痛了十几个小时,情况十分危急,不紧急引产的话,小孩儿和大人都将会有生命危险。我当医院老师接生的场景,一步一步照着操作。接生下来是个大胖姑娘,母女平安”,可能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张惠仙说自己那个时候完全忘记了害怕。
年度十大暖心村医及乡镇卫生院院长案例征集正在火热进行中,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