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啼哭是婴幼儿一种本能性反应,因为在婴儿时期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哭”就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
生理性哭闹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一般来说生理性哭闹的婴儿一般情况良好,饮食正常,哭声宏亮,哭闹间隙期面色、精神正常,不属病态。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肖小儿认为,从一般情况来看,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积食成为了小儿夜啼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很多家长自以为是的盲目的哄劝小儿进食,甚者喂养母奶的家长生冷辛辣之物成为家常便饭,无形伤害了孩子的脾胃,造成小儿夜啼不断。脾寒,心热也是母体不适当进食而遗于小儿。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致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寐中惊惕,因惊而啼。总之,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中医药治疗往往效果奇佳。
当然,一些外科疾病家长们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患儿生命受到威胁,如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的哭闹,同时面色苍白、呕吐、排出果酱样大便)、急性阑尾炎(持续性哭闹、发热,一旦阑尾穿孔后哭闹加剧)、嵌顿性腹股沟疝(腹痛剧烈,患儿常用手抚摸嵌顿处,出现呕吐)、肠痉挛(一阵阵哭闹,安静一段时间后又因肠痉挛而再哭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