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往事十五

年初春的一天晚上,小山村三十七、八岁的二改妈妈突然肚痛难忍、满炕打滚,豆大的汗珠顿洒满面、生命危在旦夕。急忙招呼村中年轻力壮的男人们、跋山涉水,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用门板抬到设在离村两公里外的二石窑村,刚刚投入使用、医院,生死未卜、吉凶难测……看看对九沟山区医疗卫生的发展往事,从中体会党对该地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当时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医生们尽职尽责的医德、医风;崇高的思想境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六十年代前的对九沟,因国民经济仍处于不发达时期,还无暇顾及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加上该地区交通不便、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医院。村人小病靠抗,凭个人抵抗力自然恢复或任其发展——小病成大疾;大病靠等,无能无力、听天由命——只能自生自灭。要不相信迷信,烧香拜佛来保佑平安;要么土法上马,打火罐、掐人中去扎羊毛疔。确到生命垂危时,有的在家中烧钱垛空位、试小鬼撞客;有的抄山间小路人抬肩抗、有的牛车走蜿蜒大沟送往六、七十里外的山西阳高就医。大多因病入膏肓且路途耽搁,哭声载道、命丧半途。那时肺炎、哮喘等现在看似简单病辞世的很常见。人口平均寿命较低,孕、产妇,新生儿、幼童、老弱病残者死亡率极高。面对如此现状,年成立了设在公社所在地二道边村的集体卫生所。当时的医生有:刘茂、康生宝、宋通等。基本没有什么设备和医疗器械。只能解决一些头痛脑热、感冒发烧的小毛病,运用一些偏方、验方简单手段医病。年6月26日,毛主席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应该把主要人力、物力放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医治上。随后响应此号召,一批城内知名医生、学科专家奔赴山村第一线,充实当地医疗队伍、提高了当地卫生所治病能力。年,外地城里景玉山(军医)、李培广、李顺、翟福亮被派往对九沟卫生所,加上本地妇幼保健员刘挂英(女)、会计杨万才、炊事员张生玉和原有医生、医务工作者,此时成立的卫生院已初具规模。虽仍设备简陋、也能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特别填补了育龄妇女产检、接生等生育方面缺少医生、束手无策的空白。年7月,医院。国家加大投入,在新址二石窑村新建起两排20医院用房。大大改善了就医环境条件,增加了一些基本急需医疗用具。医疗器械、设备仍基本空白。年6月又从城里调来丁晓玉、李凤英(女)、孙秀、苗琏、张金满几位优秀医生。使医院各科医生配置齐全、职能完善(那时候的医生大多是全科医生,样样精通、技术精湛)。虽无仪器配置,但已能做现在看来的小手术。文中医院时已昏迷不醒、命悬一线。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他们束手无策,此时呼天不应、求地不灵,全村人都知凶多吉少、恐怕回天无力。主刀医生孙秀边安慰家人,边上手在肚上一摸,胸有成竹、判断准确地下结论:卵巢囊肿。让火速推进简陋的手术室,立马招呼手术小组以最快的速度点上汽灯、助手手执手电筒(那时还不通电),随后,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熟练操作,丝毫不敢懈怠每一个细节。不一会儿他汗流满面、相当吃力,助手见状屡次三番给他擦拭,尽管如此、汗水还是不断渗入眼内,加上灯光昏暗,致使马虎不清。那时没有一件仪器,手术全靠手工操作。他克服种种困难、凭借熟练技术,硬从二改妈妈肚里取出2-3斤大的一个血圪蛋。病人转危为安,孙大夫从死亡线上拯救回一条生命。事后,家属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只送他3斤葫油都被他毫无“情面”地婉言谢绝了。在以后岁月中概没犯病,她一辈子逢人就讲、见人便夸使她终身难忘铭刻在心的事,感激孙大夫的救命之恩,感谢新社会的好政策。活到86岁寿终正寝。前夭村张旺、西长坡村李金旺、杨夭村贵平等村民先后患急性阑尾炎。医院时大都痛得弯腰翘胯、钻心入骨。经张金满医生主刀手术后彻底痊愈、康复如初。二石窑村一张姓产妇因概不做产前预检,致使胎位不正、相当难产大出血不止,刘桂英、范玉兰接产时见状,手术台上轮流先抽她们的O型血、后抽家属配型血当即输血(医院根本没有血库,外调交通不便且路途遥远,远水能解近渴?)产妇鬼门关上旅行一遭,活生生让她俩给拉了回来!还有许多这样的例证经她俩之手后,顺利生产、大小人平安。后夭村一周岁男孩数日腹泻脱水,送医院时已近奄奄一息,牙龈发白、手脚冰凉。苗琏医生穴位准确、银针针灸后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军医景玉山在寒风刺骨的腊月夜间,同病人乘坐一辆手扶小型拖拉机、一路高举输液瓶,护送一医院的患者。医院接收后、双方医生交流完病情后才连夜返回,家属请到饭馆夜宵、他那肯赴宴?冻得感冒好几天。没贻误最佳抢救黄金机会,后病人安然无恙。医院还做了很多例剖腹产手术,均很成功。解救了难产妇女必死无疑的生命。这些外地医生毫无保留地通过传、帮、带、教,在七十年代培养了当地一些“赤脚医生”,他们后又经县卫校八个月的培训,使刘玉、李兴、刘喜财等一批新生代医生,医院的中坚力量,撑起了山村医疗事业的一片天。他们挣工分加大队微薄补助,拎一个装普通药片、针剂,一个针筒、几块纱布、一个听诊器等的简单药箱。跋山涉水、不顾个人安危口尝百草、上山采药;研究民间偏方、验方,自己身上试验针灸、拨罐、刮痧、推拿等土法医病效果;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走村穿户,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网兜装液体、房梁挂液瓶,一忙一个大半夜。良好品德的养成,直至今春新冠疫情时,年过七旬的刘喜财医生,很长一段时间因忙于路上关卡量体温、察疫情工作,不分昼夜坚守阵地,顾不上照顾患有冠心病的老伴,致使突发心肌梗塞死亡,他仍在工作岗位上毫不知晓。真正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值得表彰。七十年代,农村最初的合作医疗正值鼎盛时期。也对山村医疗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时的防疫工作做的相当到位,全民免费接种各种疫苗。那时医生们的付出和回报成反比例。正式国家医生每月工资仅三四十元,无任何额外补助和收入,还得自交伙食费。生活相当拮据,抽旱烟、穿烂衣、吃粗粮……他们对病人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常常从不间断、不厌其烦询问病人的冷暖和需求;体贴病人的难处和疾苦;有时还给病人买吃的、主动借钱给缺钱医病的患者,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对工作更是极端地负责任,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不骄不躁;对个人医术力求精益求精、不断进步。他们设身处地为患者降低医病费用,减轻病人负担。从不开大处方,号脉检查、望闻问切从不收费。挂号费只伍角钱,从不吃一分回扣,更没有喑收红包、赴请吃喝、接收礼品一说。偶然必须要在患者家吃饭时也交所需饭费和粮票。根本不存在伸手索取、吃拿卡要现象。真正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会计杨万财帐目清楚、收费合理,根本不存在贪污、挪用资金。一次一患者结帐时找出二分零钱紧说不要,他硬追出门外给塞进衣兜内。炊事员张生玉粗粮细做、浑素搭配,保证饭菜质量、做足吃食数量。只收饭菜成本、那敢多吃白占?他孩子来伙房正遇饭点、拿起一个馒头硬让他从手中刁出,孩子只好含泪回家。医院院内医生、职工自种蔬菜、自养生猪无偿补帖医患伙食。山村农民也实诚憨厚根本不存在“医闹”和医患争执。医患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相互信任、概无隔阂。是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变了山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提升了民众就医水平;提高了农民对治病的认识;破除了封建迷信;增加了人口平均寿命;降低当地人民因病致残、死亡率……山村人民永远歌颂、赞扬党的好政策和亲切关怀,铭记、敬仰那时守护人民健康的白衣无使和铁甲卫士们!

正是:

白衣天使降山村,

华佗仁心解疾困。

政策关怀福老区,

救死扶伤为民众。

山村往事(一)山村往事(二)

山村往事(三)山村往事(四)

山村往事(五)山村往事(六)

山村往事(七)山村往事(八)

山村往事(九)山村往事(十)

山村往事(十一)山村往事(十二)

山村往事(十三)山村往事(十四)

作者:王建国,丰镇市对九沟人,当民办教师十多年,喜好舞文弄墨,现居呼和浩特市。丰镇同乡会

我们都是丰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yy/4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