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对医改的深化进程强势推进,高度集约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强势推动着耗材零加成、按病种付费和DRGs付费高速前进,然而,问题来了:此番改革,真能有效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么?
文
周嫘
年对医改的深化进程强势推进,高度集约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强势推动着耗材零加成、按病种付费和DRGs付费高速前进,然而,问题来了:此番改革,真能有效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么?
1
再剥耗材零加成,能否困住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继药品零加成推进后,耗材零加成终于来了,在“看病贵”中最诟病的两大因素看来是要被全面取缔了,由此,将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费改出现弥补加成亏损?医事服务费改革之后,以医疗服务的稀缺、技术附加、不可或缺这三大要素驱动,以“医事服务费”为代表的其他各种费用出现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从而将可能形成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壁垒,离开商品对标进行服务定价往往以技术或专业资源占有等要素来考量,从而进行“各种费用”的定价,而这种定价的最大问题就主观程度高或信息壁垒高,失去简单易得的商品价格作为基础对标,这类难以评价而无法避免价格高企各类费用将在落地执行后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而管理难度却随之加大。
以“医事服务费”的落地为例,在实际执行中患者往往感受到的是直接提高了门诊号费,但未必能得到相应的医师服务。第一次就诊挂号和以后的复诊开药,均将发生医事服务费,服务在哪?尤其是复诊开药时,往往连大夫都没见着,医事服务费就发生在交费项目里,患者连置疑的能力都没有。最终达成的平衡往往是:唉,反正医保付了大头,我们付的还是小头。
那么,假设可能出现的其他费用,以医疗服务的稀缺、技术附加、不可或缺,或“有效提高医生的待遇”等等为理由,就手术、抢救等医疗技术服务设立“手术技术费”“手术室使用费”或“急诊应急响应费”等等,或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中国人在美就医被收取的高达1万多刀的“创伤激活费”TraumaActivationFee,如果这些费用的出现,其费用的合理性如何考量?定价权中的价格博弈之争中谁能占主导地位呢?医疗服务具有高度垄断和信息不对等的特性,以控制费用过快增长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思路是对的,但该如何规避“以控费名义”的改革措施的执行时掉进信息不对称的坑里?如何避免新出的政策或管理措施实际上是推高了医疗费用的客观现实呢?
在讨论医疗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显然需要掌握的原则是不断强化学术共识,推进流程公开和透明,用专业评价专业,用专业来制衡专业,从而再把流程中的项目进行具象标化,能落实到商品的落实到商品,不能落实到商品的落实到操作人的资质,具体时间,以此形成管理机制,而在管理过程中,专注的是过程与程序的合规性,从过程与程序的非正常性查找原因,而非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