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史资料
患者,女,3岁,因“代:腹痛伴发热2天余”入院。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差。全腹部平,未见肠型及手术疤痕。右下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阳性。余腹未及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可及大小约3cm×2cm包块,移动度差,触痛阳性。肠鸣音稍弱,未闻及气过水声。肛门直肠指检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WBC23.4×10^9/L,NE%94.2%。CRP98.4mg/L。
腹部CT提示右下腹阑尾增粗,阑尾腔内可见高密度粪石影,周围可见炎性渗出。部分肠管聚集于右下腹包裹阑尾。
2
手术视频
3
注意事项
1:戳卡放置位置
观察孔:肚脐
操作孔:左下腹反麦氏点处、腹中线耻骨联合上方5cm处
2:寻找阑尾
阑尾周围脓肿大部分被包裹。通常脓肿壁由周围回肠、大网膜、盲肠和右侧腹壁围成,组织间界线不清,不宜用剪刀等锐性解剖,对粘连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一般急性炎症导致的粘连不会太过致密,多能分离粘连。
分离粘连后寻找坏疽或穿孔阑尾是关键,要根据盲肠、末端回肠的大体位置和外形判断阑尾位置,再钝性和锐性分离结合解剖出阑尾。
3:探查肠管、冲洗腹腔、留置引流管
腹腔镜视野宽阔、清晰,可彻底吸净腹腔隐匿部位的残余脓液。逐一探查肠管,分离肠管间的粘连,避免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大量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对于腹腔感染较重,阑尾残端处理不满意的病例可放置腹腔引流。
术者简介
黄珊主治医师
医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安庆市医学会小儿外科专科委员会委员、学会秘书
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多年,曾赴医院进修新生儿外科、小儿普外科,擅长于小儿外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于小儿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急性阑尾炎、隐睾、肠套叠等多种疾病,对新生儿消化道畸形、新生儿肿瘤等疾病有一定见解。
在国家级核心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多篇论文收录于全国小儿外科年会论文集。
来源:安庆市儿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