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为孩子肚子疼,医院。B超显示情况非常严重,急性阑尾炎伴穿孔。医院规定,所有手术病人,必须要先检测核酸。核酸结果要6个小时出来,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紧急的手术,先等待6个小时。虽然阑尾炎穿孔十分紧急,但医生还有处理的空间,可以先输抗生素控制炎症。然而脑溢血、大出血之类随时可能丧命的病人,怎么能等得起6个小时呢?我在手术室门口看到医生们已经穿上了防护服和防护面罩。其实无论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医护们都会做好防护。住院部每层楼都安装了门禁,住院病人和陪护进去了就不能出去,除非有护工领着出去做检查。紧贴门禁,坐着一位看门的护士。她蜷坐在一张小板凳上,那小板凳和小桌子像是幼儿园里用的。我看墙上的介绍,坐在门口的确是正规护士,不是临时护工。心想,“为什么不让她坐舒服一点,也更有尊严一点呢?”医院的行政人员每日都在巡逻,他们并不穿工作服,都穿便装,我从他们医院的人。一日,我们出去做检查,碰到那群很有气势的行政人员。一位领导模样的人,大声问我,“谁让住院病人出来乱跑?你的主治医生是谁?我要去说他!”后来他们果然上住院部来检查,但结果也不了了之。住院部没有单独的B超室、拍片室,住院病人只能去门诊大楼做检查。其实住院部里的人,每天都跟外部有接触,送饭的、做卫生的、检修的、出去做检查的……即使是医生、护士、行政、安检人员,他们也不是每个人都检测核酸。我问医生,“你觉得住院部的防疫隔离措施有用吗?”。他也摇摇头。手术后,孩子先跟一位肿瘤手术病人同间病房。小肿瘤病人12岁,体重只有40斤,听查房医生说,后续还要化疗。我想,她只有40斤了,头发基本掉光,怎么还能经得起化疗?女孩每天醒着的时候,抱一部手机在床上看。也许这个时候近视已经不是考虑的问题,她快乐一点就好了。她妈妈每日话不多、十分平静,没有悲痛,也没有烦躁不安。医院现在都不允许输液,因此医生建议我们多住几天,以便于输液。住院部大把床位,只要是可以现在不治的病,医院。即使来看病的,多有病情拖延,万不得已才来。肿瘤科的护士一日说,“天呐,今天只有5个肿瘤病人”。两天之后,我们搬到胃肠科的病房去,与一位5个月大的婴儿同房。只见一张偌大的病床上,躺着一个小小的身体,插满了管子,胖胖的小脚还被护具锁住。婴儿刚做了肛门再造术,并且她的脚部骨骼畸形,同时还在做脚部纠正。婴儿非常安静,偶尔哼哼唧唧一下,妈妈稍作安慰便又入睡。一天一夜,都没怎么醒。我本来以为婴儿会很吵,可是这么安静的婴儿,心里就有些担心,会不会是麻药打太多了?她妈妈同样平静,没有什么烦躁不安,偶尔给婴儿低声唱歌。护士给婴儿妈妈拿来6大瓶ML消毒液和6大捆棉签棒。我没看见过有人需要那么多的棉签棒,堆成小山。护士说,每次孩子大便或小便后,都要用棉签棒消毒。她妈妈一边应允着,一边收拾柜子上的瓶瓶罐罐和棉签包。我悄悄把自己的东西挪开,多留一些地方给她。生孩子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万一孩子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也许就要面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失去自己的生活,生活的重心只是照顾孩子的病情。有的父母当的很轻松;有的父母,孩子一落地就失去了生活品质。也许他们的平静,是因为已经经历了太多。医院里的防疫规定越来越严格,严格到病人连走廊都不能去,活动范围被缩到小小的病房。但手术后的病人大部分需要尽快下地走,走动能让肠道尽快通气,防止肠粘连。不能去走廊走动,只能在小小的病房打圈圈,非常不利于康复。医生也担心不能走动影响恢复,又改口給我们办理了出院手续,并且增长了抗生素口服药的药程。现在,我们已经回到家里。
当我带着病怏怏的孩子在小区散步时,远方总有大妈的眼睛盯着他,那眼光好像怀疑他会不会是那种传染病?
坐在小板凳上的护士,
方案改来改去的医生,
做给人看的防疫规定,
医院行政,
眼光凌厉的小区大妈。
你有没有发现,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越来越难,
只能祈求自己健康,
不要成为倒霉的那个人。
芝麻姐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zl/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