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这汉姆是咱们村的福星

年,离开四川丰饶秀丽的泸县县城,踏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松林头“一师一校”的讲台后,李启玲就再也舍不得离开澜沧江江畔谷川村这片深情的土地。

她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是这里的绿水青山养育了我,是纯朴善良的少数民族村民帮助了我,是山野中那些曾经光着屁股的学龄孩子们让我明白教育的重要,是这一切点燃我乐为人师的情怀与梦想!所以,我愿把自己的青春和爱一直安放在山村小小的课堂……”

在贫穷的峡谷深山教书育人,几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然而李启玲用自己近乎倔强的个性坚持下来,26年,她的太多付出,也有殷实收获。

年,李启玲荣获“云南省优秀女教师”“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评为云南省最美教师。年荣获“希望工程园丁奖”“五一巾帼标兵”“马云乡村教师奖”。

1

山旮旯里筑起教师梦

这一次乘的客车,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慢。

不知绕了多少弯弯拐拐,从四川泸县老家坐上车已有十五六个小时。日头落下又升起,翌日中午时分,客车一声长啸,终于在这个名叫“坝尾”的江边村寨刹住,一时间,土路面被车尾气吹得尘土飞扬,整个车屁股已模糊不清了。

半分钟后,一个剪着运动短发,身穿蓝色外套,手里拎着个橘黄色鼓鼓囊囊大提包的妙龄女子从尘埃中走来。经未婚夫搀扶着往山上连跌带爬往山上走了五六个小时,脚底的水泡破了。

可待她看到不远处群山间时隐时现的五星红旗随山风飘荡起伏风时,竟然兴奋得忘记了一路的疲累,脚下的步子不知不觉轻快起来。

这位远道而来的川妹子名叫李启玲,眼前的这个山旮旯里的村小,就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委会的附建村民小组松林头小学。

说是小学,实际上就是一个‘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原来的代课老师离开后,学校就停办了好长一段时间,原来学校里的10多个少数民族孩子也只能像荒草丛中的蒲公英,山风吹来便漫山遍野地飘荡,整日与猪牛羊为伴,享受着“充分自由的”童年。

高中毕业时的李启玲老师

年年初,为了不让民族学生荒废童年宝贵的学习时间,当地教育部门决定在石登学区聘请一名松林头小学的代课教师,力争让学校早日复课。远在四川泸县的李启玲知道消息并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悄悄报了名,凭着高中较扎实的学习基础,她顺利通过考核,被聘为代课教师。

“这算一件什么事呢?放弃了再考大学的机会,放弃了城市生活,毅然跟随部队复员回乡的未婚夫,背井离乡来到这样一个‘穷兮兮’的地方,值吗?”兴奋之余,这样的问题再次在李启玲脑海中闪现。

前面的学校就是心中的理想地,可身后上千公里外的泸县老家父母双亲,却是一点也不知情,他们还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去和同学、朋友聚会了呢!

想起这些李启玲心里很内疚。她是和未婚夫瞒着父母跑出来的。她想先斩后奏,自己在这边安顿好了再向父母“负荆请罪”。

一直抱有当老师的理想,高中毕业时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心仪的重庆师范大学,这成了李启玲心中永远的痛。几个月前,在泸州当兵的未婚夫安慰她说,“你那么喜欢当老师,就去我们那儿吧!我们那儿最缺老师了。”

于是,为了未婚夫,更是为了自己当老师的梦想,时年仅21岁的“川妹子”果断地作出抉择——去云南兰坪县贫困山区当老师!

松林头小学“隐藏”在怒江峡谷的大山褶皱处,在一个白族“拉马人”聚居的山村里,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极为贫困。

走在通往小学校点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路两旁山坡上星星点点、齐腰的小松树郁郁葱葱长势正旺。到学校的路穿过了几户散居的村户农家,进村时先是狗吠声响起。

近了,几个光着脚其中还有两个光着屁股的村里娃坐在房前的大石头上玩耍,一个穿着红色T恤的小男孩嘴唇上挂着鼻涕,每隔10来秒钟又皱一下鼻子,用力将流到唇沿的哈喇子重新吸回鼻孔。

几个小家伙额头上晒出的汗珠已将几缕头发粘连成股,贴在额头上。见有人来,他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衣着光鲜的李启玲慢慢走近。

“小朋友好!”李启玲微笑着打起招呼。小家伙们一时间像路边被惊扰的麻雀一般,叽叽喳喳,一下子害羞地跑到大石头后面躲了起来,还不时伸出脑袋,张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不速之客”。

他们当然不会想到,眼前这位靓丽、亲和的大姐姐,即将成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将陪伴他们一路阳光地成长。

松林头小学终于到了。

教学点极其落后的办学条件,还是令早有思想准备的李启玲心酸。一排破烂的土木结构房就是全部校舍,几套破烂不堪的桌凳和两块斑斑点点的黑板就是这所学校的所有教学设施。

在未婚夫、村支书及教育部门几个同志的协助下,花了三天时间,这个先前满院坝到处是树叶、垃圾的近乎荒废的教学点,每个角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教室门窗尘灰被抹布麻掉,墙角的蜘蛛网不见踪迹,破旧的课桌椅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校园”因为新老师的到来而重新焕发生机。

路过的村民们不禁感叹,村里的孩子们终于有老师教了,终于有个有模有样的场所读书了!

在这个许多老师不愿来,或者是来了不久就想着离开的教学点,川妹子李启玲来了,她在这里实现了儿时当老师的理想,虽然是代课,但她十分珍惜这样的机遇。

新的一个周开始,清晨,当松林里布谷鸟第一声鸣叫传来时,李启玲已穿着整洁、落落大方地守候在教室门口,欣喜、激动地等待着收到复学通知的家长们送孩子到学校来。

松林头小学新开学的第一天,3个二年级学生,一排破房子,几张烂桌椅。年仅21岁的川妹子就这样在云南怒江峡谷的深山里开始了人生的筑梦之旅。

2

从3个到30个

初为人师,一周的时间也过得很漫长。

每天李启玲在教室里给3个民族学生上课,教室里显得空荡荡的,每节课上课下课的时候她都会走到教室门口向进校的小路张望,希望看到衣服褴褛的家长们能牵着孩子的手,向学校微笑而来。可是到周末了,她望眼欲穿也没有一个学生到来。

晚上,李启玲一边备课,一边在思索“招生”的良方。她想,这样肯定不行啊,之前教育部门统计过,就学校周边的学龄儿童就有七八个,加上附近村寨的学龄儿童,她和村干部发到附近村寨的复学通知也有30多份。

怎么样才能让更多孩子来学校上课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到农户家里了解情况、劝返学生,李启玲开始一个一个地做起家长的工作。

每天课后,她都会查阅村寨里学龄儿童的信息,当她向当地的村民打探到学龄儿童家庭住所后,就手握一根“打狗棍”,走村入户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一个多月的走访中,李启玲目睹了一个个已到读书年龄的孩子整天满山遍野地嬉耍打闹,与羊为伍、与牛为伴,甚至衣裤都没得穿,一个个晒得就像小泥猴,她想,如果这些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学生该有多好啊!

李启玲一面给3个二年级的孩子上课,一面走村串寨、苦口婆心地劝返学生。一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当有4个学生被家长送来学校,希望她能教会孩子读书识字的本领时,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得像过年过节一样,手舞足蹈地和不太听得懂汉话的学生家长交谈起来。

破烂不堪的校舍里坐着7个学生,4个一年级学生安排坐在左边,3个二年级学生坐在右边,每天,李启玲都在进行她的“复式教学”。她根据教学安排,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简单点的内容,讲完让他们复习或做练习,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讲完后再轮换。每天,附近的村民都能听到教学点学生们的琅琅书声。

人在忙碌中,日子会过得特别快,似乎什么事情都没做好,时间就不在了。转眼间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李启玲觉得学生劝返的工作实在难做,仍然是她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她苦苦思索、彻夜不眠地寻找症结。

她首先想到要改变一下极其落后的办学条件。

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顶坏了,天晴时阳光透过屋顶照到教室内,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雪天外面下大雪室内结冰块。她从自己家建房的瓦片中挤出一些瓦片,让丈夫来学校对屋顶进行修补。

课桌椅缺胳膊少腿,门窗关不上合不拢,她就找来木匠对桌凳和门窗进行加固、维修。特别是教室里的两块黑板斑斑点点,黑白相间,无法写粉笔字,她向人请教到一个“偏方”——用仙人掌和锅底灰能替代油漆刷黑板她就立马尝试,到离村子两三公里的地方砍回仙人掌,再用石头把仙人掌捣碎,让学生从家里收集锅底灰拿来学校,师生一起拌“涂料”一起刷黑板。

这样刷出的黑板使用时间不长,所以师生一起捣仙人掌、拌锅底灰、刷黑板的情景时常在教学点上演,有调皮的学生在刷黑板时还会把锅底灰涂到小伙伴的脸上,一个个变成一只只小花猫围着李启玲欢呼嬉戏起来。

经过这样的努力,教学点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可还是没有更多的家长送子女到学校来。

在一番深入调查走访后,李启玲发现,一方面是山里的少数民族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愿意送孩子到学校读书,特别是女孩子入学的就更少。

另一方面是当地村民对她这个不懂“拉马”语言的“四川妹”依然心存怀疑,他们心里在犯嘀咕:“一个外来的汉人,不懂本地民族语言,孩子说的话她都听不懂,能教会自己的孩子吗?”

找到症结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把她的7名学生当成了拉马语老师,一有空就学就问,用简单的拉马语“单词”和他们交流对话。

一开始学得很吃力,她就反复地记反复地说,课余时间和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打成一片,完全成了一个娃娃头。

这个过程,也和这些在山里跑惯闹惯的少数民族孩子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个“汉族老师”,学校也渐渐成为最吸引孩子的地方。

学校就要有一所学校的样子,每逢星期一,她带着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嘹亮的国歌声在山里回荡。每天早上,随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令声,一群孩子跟着她在山道上晨跑,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上课时间,却是半点都不能马虎的。她给学生上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乎完全按谷川完小的课程表上课,所不同的是她只能独自上完所有的课程。

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常常跑到谷川完小请教资深教师,再结合师生实际调整教学。在对学生品德教育中,她经常教育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帮助别人。

这一点在复式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得快的学生学懂老师讲解的内容后,就自发地在轮换的自习时间里帮助同学学习,纪律也就不用她去维持了。

学校办得越来越有模有样,吸引了附近村寨家长和村民的围观,也吸引来了一双双贴窗好奇的孩子的眼睛。

有的家长主动送孩子到学校来了,还有的孩子不去放牛偷偷跑来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增加到了20多人。1年后来学校读书的民族学生更多了,已有30多个,李启玲感到无比的欣慰!

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原来的一间教室坐不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把学生分成两个班,选出班委分担一些管理任务,自己使出“分身术”备课,轮换着给两个班学生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这些正常教学流程她一样都不敢删减。

时间和汗水,永远都比夸夸其谈有用;勤奋和用心,终将收获丰厚的果实。

大山深处的村寨风轻云淡,时光如流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牛羊在山林间优哉游哉地啃食挂着露珠的青草,村民们习惯地过着慢节奏的穷苦生活。

可是,校园里的李启玲却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她整天和民族学生在一起,和教科书在一起,争分夺秒地学习“拉马”语、钻研教材,用自己对教书育人的执着,慢慢影响村民们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来学校读书的学生有增无减,她不再担心“生源”问题了,她兴致勃勃,起早贪黑,享受着更加忙碌充实的孩子王的生活……

在松林头小学的6年,她的学生成绩一点也不比谷川完小同年级的学生差。年的3月,学校的教室快要倒塌了,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她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教学,课后又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返修教室,她还让丈夫全程领着大家修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年7月她的学生参加生全州统考取得好成绩,她还领到了教育部门发放的奖金。

3

“这‘汉姆’是咱们村的福星”

年,李启玲参加了怒江州“民转公”的教师考试,由于准备充分,加上平时对教材教学的刻苦钻研和善于学习,她以全州第一名的成绩转为公办教师。

年,李启玲调入谷川完小任教。从松林头小学带来的一股拼劲,川妹子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辣味十足”,除了时间和汗水她还更多地用上了“巧劲”“韧劲”,善于把学校里那些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善于借用他们的管理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茅,年,她被任命为谷川完小校长,成为石登学区第一位女校长。

谷川村是石登乡地域分布最广的村委会,有13个村民小组,聚居着白族、彝族、傈僳族,群众居住分散,现在已有2万多人口。当时的谷川完小以及所属5个教学点,覆盖了谷川村所有村民小组。要走完所有的校、点,她得足足花上3天时间,去最远的凤川小学来回一趟就得五六个小时,最近的教学点也得花两三个小时。

“有车吗?”“没有,只能走路去。”

“那么远的路一个人奔波,遇到过害怕的事吗?”“被狗追着咬过,路边还蹿出蛇来,被吓哭过。后来遇得多了,也就不怕了!”

担任这样的村完小校长,工作难度、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别说是一个外乡女人,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男子汉也会感到棘手的。面对压力,她没有叫过苦,更没有退缩过,而稳稳地挑起了这副重担。“我身上有四川人那股劲头,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好!”每次遇到艰难险阻时,李启玲都会重复念起这句话给自己鼓劲。

和当年刚到松林头小学一样,李启玲上任校长后,最紧迫的任务是走村串户发动适龄儿童入学。她发动教师追着学生家长做工作,去山上的次数多了,居然连村里的狗都不咬她了,见到她甚至还摇尾巴,拉马村民竖起了大拇指:“这‘汉姆’(汉族女人)不简单,是咱们村的福星。”

谷川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年和全乡一道,通过了云南省“普九”验收,年通过了“两基”国检。谷川完小的教育教学质量由原来的最低跻身于全乡前列。

澜沧江江左畔的半山腰上是谷川完小,谷川村斜对面山腰处就是谷登乡镇政府驻地,谷川完小与谷登乡乡政府隔江相望。

“普九”验收、“两基”国检的时候,李启玲被抽调到乡上做业务工作。按要求从各村小抽调的教师原教学工作应由留校教师完成。

当时李启玲担任一个教学班级的全科教学。一边要忙于教学,一边又不能耽误业务工作,很多业务工作她只能在晚上完成,因为她工作的特殊性,中心校准许她在上课期间回谷川完小,但在有紧急工作任务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回乡中心校。

中心校有电话通知过来时,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江对面的中心校,李启玲买了一个溜帮,请教江边村民学习自己拴溜帮渡江去对岸中心校。用溜索过江比乘车绕道过江节约了3个多小时,但是十分危险。

年3月16日中午12点,中心校来电话通知李启玲带着近半月的统计材料在1个半小时内送到乡上参加汇报会检查。1个半小时时间,除了溜索她已无路可选了。

头顶上阳光火辣,来到溜索渡头,山脚下江水涛涛,一条长近多米的溜索连接两岸,热浪似的山风把溜索吹得左右摇摆,看看溜索再看看江水,李启玲心里有点慌,头有点晕,她学溜索才有一个星期,这可是她首次用溜索渡江啊!

此时,对岸渡口处有两个男老师在向她吆喝:“不要怕,使劲蹬,一下就过来了!我们会接你的!”吆喝声从对岸传来,在宽阔的江面回响。李启玲把心一横,用力一蹬腿,“唰……”

溜帮载着李启玲,李启玲身上勒着材料包裹,在澜沧江上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可是溜帮后劲不足缓缓停下了,李启玲睁开眼,天啊!她发现自己并没有溜到对岸,而是被挂在了半空中,进退两难,晃眼看到身下江水汹涌发出沉闷的声响,想到之前也有村民过溜时身亡的事,她害怕得哭了起来。

对面传来呼喊声:“不要怕抓住绳子,使劲爬过来,我们会拉你的!”

李启玲双手不停地抓绳子,一边往前挪移,一边换手,手抓破了血流出来,她已经忘记疼痛,终于在对岸汉子的帮助下,她完成了这次生命的历险,当她从溜索上下来时,浑身虚脱在地,缓不过神来……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之后在溜索技术娴熟的村民的带领和鼓励下,她的胆子大了起来,渐渐地能顺利独自用溜索渡江了。如今澜沧江上新修起一座座柏油路面的吊桥,从谷川完小到乡中心校乘车只要1个多小时,溜索渡江在村民的记忆中渐渐成为历史。

可是村民们却忘不了这个川妹子溜索渡江在半空中被吓哭的一幕,更佩服她之后竟能有渡江如履平地的娴熟技艺。‘’

给学生颁奖

人们常把老师比喻为红烛,讴歌老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李启玲心想,为什么老师只有燃烧、牺牲了自己才能照亮别人,为什么要化作春泥才能护花呢?老师本该有健康的身体,灿烂的生活,用阳光的心态、充沛的精力去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去点亮学生心中那盏不灭的阿拉丁神灯,去帮助学生绽放心中那缕缕绚丽烟火……

调入谷川完小后,李启玲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接手的班级基本上是难管理、基础差的班级。

她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群体,把时间都给了学生,关爱学困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jidw.com/nwyyy/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