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人有福喽!
天津市老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3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2.43%,这意味着大约每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提供公平优质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不断提升养老事业发展水平。年,本市在养老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天津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哪些福利?广播君给您盘点一番。
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天津将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精心组织20项民心工程,认真实施20项城乡居民增收措施,全年新增就业48万人。继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调整居民基础养老金、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元,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报告》中所用的“企业退休人员”表述不同,今年的《报告》中去掉了“企业”两字,这意味着,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将有望上调。去年,本市已经首次进行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调整,惠及全市.5万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幅为6.7%,其中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幅为7%,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幅为5.6%。
此外,去年天津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也做了调整,由元提高到元,每人每月增加16元,增幅6.5%,这是自年以来天津市连续第四年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根据《报告》,今年本市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将迎来“五连涨”。
去年7月1日,天津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元调整为元,今年如果继续按这个涨幅调整的话,预计将有望突破元。
无养老金老人每月可领80元补助
为保持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的平稳衔接,鼓励适龄居民尽快参保按时缴费,本市决定自年1月1日起,实施城乡老年人生活补助过渡办法。
自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间年满60周岁的人员,具有本市正式户籍、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且无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自审核通过的次月起,每人每月发给80元老年人生活补助,过渡期内老年人生活补助不做调整。年1月1日后年满60周岁的人员,不再发给老年人生活补助。
老年人生活补助实行社会化发放。对于过渡期内申请领取老年人生活补助的人员,街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应书面告知其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权利,经本人书面确认后,再办理申领老年人生活补助手续。
过渡期内达到60周岁且未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尚未领取老年人生活补助的,允许在年满60周岁的年度内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养老待遇。
百岁老人营养补贴
日前,河西区老龄办、河西区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提高百岁老人营养补贴标准政策,户籍在河西的百岁老人营养补贴费标准由每人每月元提高到每人每月元。该政策已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
社保
市人大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孔长起表示,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要实施好全民参保计划,在天津市符合国家规定的人员都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使每一个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失有所补的目标。
门诊医保额度跨年度积累城乡居民参保人员门诊费用没有达到最高支付额度元的,差额部分可转移到本人以后年度的住院最高支付额度的18万元当中,并逐年累加计算,只增不减。这样调整,有利于缓解年底门诊突击购药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大病保障水平。
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元
年本市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年每人元提高到元,城乡居民医保的二、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报销标准如下:医院报销比例为75%,在医院为65%。成年居民按照参保缴费的档次,依高、中、低档顺序,医院报销比例分别为75%、70%、65%;在医院分别为65%、60%、55%。
增强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力度今年起,城乡居民医保对低收入家庭和残疾人的补助力度进一步增强。
市人力社保局总经济师高连欢介绍:“对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当中的重残、单亲、失独、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以及优抚对象,参加居民医保按高档元筹资,政府全额补助,并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共计9.6万人。”
年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市人社局出台《关于确定至年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的通知》(津人社局发〔〕号),规定自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就是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对城乡居民医保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再给予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凡是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直接纳入大病保障。
至年度,我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40元。
在一个年度内,参保人员患病住院(含门诊特定疾病),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2万元至30万元以下部分,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体标准如图所示:
参加天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其患病住院(含门诊特定疾病)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年度累计个人负担金额超过上一年度天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超过的部分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范围。
其中政策范围内指的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本市“医保三目”范围的住院、门特医疗费用。“医保三目”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暨医疗服务设施标准。
此外,参保人员转外地住院或在外地发生的急症住院,也纳入大病保险给付范围。
医疗
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医院药占比总体降至30%,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9%以内。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缩短平均住院日,所有医院和80%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医院50%医院7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继续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开展卒中中心和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推行便民服务,继续做好住院患者无陪伴和营养包餐工作。做好预约诊疗服务、自助查询结算等工作。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日间手术和日间化疗,制定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智慧医疗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面向公众的人口健康信息查询平台。推进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加大力度落实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任务,实施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共享文档规范建设,全市80%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达到三级标准。实施便民惠民项目,推进智慧门诊建设。
分级诊疗年下半年,天津全面推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各区和医疗机构均采取不同方式探索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在中心城区,大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中心联合,医院与乡镇卫生院联合,医院优质医疗下沉社区,目前16个区完成区域医联体建设。和平区医联体由和平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建立。河西区建立医联体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河北区整合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借助千兆光纤卫生专网建立区域医联体,建立会诊中心,开展专家视频会诊和诊间预约,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其他各区分别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医联体。
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分别与基层建立了胸痛、儿科、妇产科、代谢病、新生儿先心病共5个专医院的技术支持,建立预约转诊绿色通道,天津逐渐形成社区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服务模式。
按病种付费日前,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和收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实施医院改医院,开展首批按病种付费和收费改革试点,参保患者病种费用负担将整体降低30%。
此次首批按病种改革试点涵盖老年白内障、冠状动脉搭桥术、鞘膜积液、卵巢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急性阑尾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的个病种,包括外科病种46个、心脏科病种22个、骨科病种17个、妇科病种17个、眼科病种8个。医院涵盖本市实施医院改革的医院。
(点击可查看大图)
家庭医生签约为了让市民不出社区就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今年起,本市将在全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由社区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将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
市卫计委主任王建存说:“基本的医疗服务,首诊先找到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团队诊治不了的,家庭医医院;特需的一些服务还可以享受到长期处方,处方可以开具一个月的,包医院的衔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在正在和平、河北、北辰三区试点,今年的年中就要全面地推开了。通过一系列制度配套,年要实现签约服务人群覆盖能达到30%,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等重点人群达到60%。”
到年,本市家庭医生为居家老人签约服务将达到万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要达80%以上。
津冀异地就医联网市人社局日前发布《关于确定津冀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首批试点医疗机构名单的通知》,确医院等38家定点医疗机构为首批津冀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试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京津冀共享影像检查资料日前,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研究决定,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三地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工作。这是继京津冀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试点工作后,三地卫生计生部门推出的又一重要民生举措,对于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同质化水平均具有积极意义。首批涉及X光片、CT、核磁共振等17项检查项目。参与试点的26医院:
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天津市年20项民心工程提出,今年本市将完善基层医疗服务。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体检中心心血管病防治网络,开展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初筛3.6万人,管理高危对象人。
政府购买10类养老服务项目
本市明年将向社会力量购买10类养老服务项目,评估等级为3A及以上的社会组织可优先获得政府购买的这10类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基本养老规划与政策研究,基本养老信息收集、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等管理工作,公办养老设施管理与维护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护理服务及日间照料,社区助餐服务(包括社区食堂、中央厨房等),失智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和服务机构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培训,临终关怀服务,其他政府委托的基本养老服务。
居家和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提高今年,本市将提高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标准,将轻、中、重三个照料等级的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元、元、元提高到元、元、元。
具有本市户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特困救助和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中60周岁以上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8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市级劳动模范、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根据照料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给予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具有本市户籍的60岁以上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在乡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80岁以上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农村失能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享受到的补贴标准和城市困难老人一样。
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以服务券的形式支付给补贴对象。各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将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老年人可以拿服务券就近购买服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局长吴松林表示,今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30个照料中心或农村幸福院;推动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改革,使其兼具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照料服务功能;探索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推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入社区扶持“互联网+养老”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服务,在社区落地、进入家庭,服务覆盖扩展个社区,受益老年人扩展到万,逐步使智能化成为本市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手段。
养老机构
鼓励收住失能老年人本市将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年人运营补贴标准,通过差别化补贴,鼓励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年人,缓解失能老年人家庭护理负担。
同时,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转型。采取“公开轮候、评估入住”的办法,使公办养老机构在保障特困老年人自愿入住的基础上,加速转向以收住失能老年人为主。
看“级”选择养老机构从年11月起,本市开始对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评定,到年12月27日,首批60家养老机构的等级评定工作已经完成。
本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由市民政局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从规模及床位利用率、环境建筑与设施设备、服务提供与质量控制、机构管理与制度建设、运营情况与发展等5方面为养老机构打分。
根据《天津市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全市养老机构将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中,一级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二级、三级、四级,每级再分为甲等和乙等。四级甲等为最高。
社会救助
年,在社会救助方面,本市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继续提高低保救助标准,特别是加大农村低保标准调整力度,目前本市正按照10%、22%的调整幅度分别对城乡低保进行测算。
二是建立城乡特困人员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制度,为完全失能和部分失能城乡特困人员发放护理补贴。
三是在全市上线运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收入财产状况进行信息化核对,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
文体
天津市年20项民心工程提出,今年本市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演出剧目台,其中精品剧目30台,演出总场次不少于场。在全市公共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开展中文外借图书免押金借阅服务。
今年本市将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健身设施建设,新建侯台城市公园体育园、水上公园环东湖健身步道,新建更新健身园个,新建笼式足球场等多功能运动场个。推广居民和村民健身会个,创编推广第三套市民广播体操,举办“迎全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
这么一大波好消息,还不快告诉老朋友!
赞赏